美文网首页艺术之家
《中国式清真寺建筑形制及风格之大理地域特色

《中国式清真寺建筑形制及风格之大理地域特色

作者: 索真 | 来源:发表于2020-05-23 12:35 被阅读0次

    《中国式清真寺建筑形制及风格之大理地域特色》

    摘要:概述对中国式清真寺建筑形制及风格阐述,对其建筑艺术风格的剖析。深度研究极具地域民族特色的大理地区清真寺这一宗教建筑风格。其固有的建筑形制、艺术特色、文化特色、功能特色以及存的不足及其缺陷进行论述。

    关键词﹕中国清真寺;建筑风格;大理;特色

    清真寺建筑于世界范围内是与其他相关建筑艺术形成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性符号,宗教功能建筑最典型的代表。在中国自元以后,特别是明、清以来近700年间各处教坊式、园林式清真寺建筑在华夏大地同样是独领风骚,独具匠心构成中国式宗教建筑体系的主要组成元素。中国式清真寺建筑是融合了中国宫殿式建筑营造法式,结合伊斯兰教礼仪要求,以及世俗生活的需求进行整合布局;在装饰表达方式上广泛吸收中国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元素,大胆的创作,以汉文化语境作为表现载体,充分向受众传递伊斯兰教宗教仪规“六大信仰,五大功修”,以及伊斯兰教的核心价值观,或者大量采用伊斯兰文化表现符号,诸如植物、花卉、星月、几何图案进行勾搭组合,运用中国建筑彩绘手法在各个建筑单体中于不同部位进行渲染装饰。长期的历史沉淀铸就了清真寺建筑在中国建筑体系中不可撼动的专属地位。毋需置疑,中国式清真寺建筑是鼎立于中国文化背景,伊斯兰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以及地域文化特色基础之上。共同构成建筑特点的差异性,丰富多彩的民族地域装饰特色,是中国清真寺建筑最鲜明的特色之一。一般而言,华北地区多用青绿色为主基调,西南地区多为五彩装饰,西北喜用蓝绿点金。在云南大理滇西片区主要是黑白青灰作为彩绘装饰的主色调,形成独特的建筑装饰风格,并以大理院子园林风格进行清真寺的布局造景。

    中国式清真寺的历史演化

    中国式清真寺建筑制式的形成是经过历史过程演化而形成。伊斯兰教自唐传入中国,域外阿拉伯商人定居中国,为了生活和宗教的需求他们最初以建立番坊的形式进行社区式生活,在“番坊”内设立礼拜堂,这样的教堂最初都是砖石结构阿拉伯建筑,阿拉伯语称为“麦斯吉德”,意为叩拜之地。随着历史的演化伊斯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磨合交织形成了化学性的文化生成,“麦斯吉德”的称谓到了明、清时期逐步被清真寺一词所取代,“清真”一词来自于道教,但它的内涵更能诠释伊斯教的文化价值,亦能表达寄托中国人的情感思想,塑造更加中国化的审美情趣。至此,中国式清真寺建筑正式走入历史的舞台。

      唐宋时期至今留存于内地的广州怀圣寺、泉州清净寺、杭州真教寺、杨州礼拜寺从格式布局,建筑材料的使用都具备了域外阿拉伯风格。〈一〉从工程材料使用看,中国广州怀圣寺光塔、泉州清净寺门楼及大殿,采用了长条石及正方形丁头交替使用法,使石墙外观每隔一层即是一方块形物,殿面极富装饰趣味。这种砌石法,据专家研究常见于伊朗一带,国内则极为少见。广州光塔,不仅塔身上下全用砖石砌成。塔内盘旋而上的两条蹬道也皆为砖砌。这种砖砌邦克楼双蹬道的建筑技术,对中国砖砌佛塔的建筑技术产生过明显的影响,在中国工程技术史上应占一席之地。

    〈二〉从平面布置看,早期清真寺多非左右对称式,不甚注意中轴线。

    邦克楼或望月楼一般都建在寺前右隅。清净寺大门开在寺南墙东侧,进门有甬道,沿着甬道向左转弯即为礼拜大殿。这种大门与大殿密集的平面布置,与中国传统的寺殿制度明显不同,是西方清真寺的制度。建于宋末的江苏扬州仙鹤寺,平面布置也非左右对称式,而是屈卷为仙鹤状,用小天井而非四合院式,独具特色,亦属难得。

    〈三〉从外观造型上看,基本是阿拉伯风格情调。如广州怀圣寺光塔,古称“番塔”,顾名思义,其型制与中国佛塔当显然不同。塔平面圆形,底径8·85米;旧志谓塔高16·5丈;今据广东省建筑设计院测量,其露出地面部分总高度为35·75米,估计塔下土埋部分尚有几米。整座建筑恰如一支兀立苍穹的巨大蜡烛,凡两层,下层如烛身,上层如烛心。塔为双层砖壁筒式结构,内壁之中用土填实,成为塔心柱。双壁间砌蹬道两条,相对盘旋而上,从底至顶各为154级砖阶。每上数阶,即设一窗口以采光线。塔身内外均墁白灰,故外表光洁古朴,“望之如银笔”。塔顶旧有一金鸡,可随风转,以测风向;后被人盗去一足,又为飓风所坠,塔顶改装葫芦;今为葫芦形宝顶。总之,这是一座阿拉伯式样的建筑。其他如泉州清净寺门楼,核其型制,亦与中世纪阿拉伯世界普遍流行的伊斯兰教寺院的式样相若:长方形的寺门,葱头形的尖拱,包括它的门楣、门顶都颇具异国情调。

    〈四〉从细部处理上看,早期清真寺也是阿拉伯风格。还以清净寺为例。该寺大门平面为一窄而深的长方形,分为内外两部分:外部是敞开式门厅,内部为封闭式门厅。两个门厅由四道尖拱券状门组成。第一道拱门高10米,宽3·8米,拱顶甚尖。拱门用辉绿岩石装饰,图案华丽。门内作穹窿顶,上有密肋8条,状似藻井,饰以龟斑纹,象征宇宙的无穷威力。在此穹窿顶下,即为第二道拱门。此门高6·7米,较外门略小,也以辉绿岩石为饰,层层叠叠,象征安拉的无尚崇高。顶下为一门洞,安有普通大小双扇门板。第三道和第四道拱门,高度分别为4·3米和4·06米。在这两门之间的甬道上,罩一完整的砖砌圆顶盖,即“拱北”。拱北涂垩洁白,毫无装饰,古朴大方。这种门外有门的门楼建筑,尖拱大门的发券做法,蜂巢状的小尖拱雕饰,气势雄伟壮丽,正是阿拉伯地区伊斯兰教建筑特色之一。

    〈五〉中国早期清真寺建筑中也揉进一些中国传统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比如金鸡,作为吉祥的象征,是中国古建筑装饰中喜用的题材;而伊斯兰教认为雕塑和绘制任何人物、动物形象都属非义行为,绝不用于清真寺建筑。广州怀圣寺光塔上原用金鸡为饰,显然为这座阿拉伯式伊斯兰教建筑增添了一点中国风采。再如,泉州清净寺大门虽属阿拉伯式样,但其门下柱上雕刻使用云纹,上饰卷草,则应属中国式。装饰砖墙用辉绿岩石,是中国泉州的地方特色,为他处所少见。有学者甚至认为,清净寺大门内那三层穹窿顶的设计和砌筑方法,其实是中国传统建筑方法中藻井式的变体;在此半圆的天花藻井上饰以龟纹图案,与中国宋代《营造法式》相若;其藻井的做法,以肋骨数据为主, 与定县古料敌塔及南京南唐李昪(biàn)陵的做法多有雷同。

    综上所述,中国早期清真寺采用砖石结构,平面布置、外观造型和细部处理上,基本都取阿拉伯式样,是以阿拉伯建筑风格为主的建筑物。但尽管当时受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影响很少,这种影响也并非绝无。这些清真寺的建造,一方面为中国古代建筑增添了新法式,新内容;另一方面也为伊斯兰教建筑的中国化奠定了基础,进行了某些尝试。到元代,这种尝试更加趋于大胆,除一般外观仍基本保留阿拉伯形式、后窑殿用砖砌圆拱顶做法之外,已开始吸取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和木结构体系,出现了从阿拉伯式建筑向中国建筑的过渡形式或中西混合形式的清真寺。如杭州凤凰寺、定县礼拜寺等均如此。这些清真寺以独特的无梁殿结构以及精美的伊斯兰教石雕,丰富了中国古建筑文化的艺术宝库;同时也是中国与阿拉伯两种文化相互影响和交流的历史见证。

    到了明、清在中国内地,砖木结构殿式建筑已经完全取代了域外型制的清真寺建筑,那种粗梁胖柱深基础,出梁架栱、彩绘雕花的中国风在清真寺建筑类别中已经大行其道。其风格特点的区别也就存在于北方派方风格以西安化觉寺、北京牛街清真寺为代表;南方派以云南大理建筑风格、川渝风格、徽派风格为主体代表。建筑布局沿袭中轴线对称的院落式格局并以花卉、小品、影壁、牌楼、书法楹联匾牌加以装饰,主殿置于东西轴线座西向东,南北厢房置讲经堂、阿訇用房一类的功能用房,后院南北方置净洗室、埋体室。随着时代的发展清真寺在回族聚集的村落、社区发生了功能性的拓展,清真寺具备了民族文化活动,教坊族胞宴请聚会,节庆欢聚的场所。对此也逐步在延伸清真寺的适用性功能,中国式清真寺也就在漫长的历史打磨中形成独立的风格,在世界建筑体系中有了中国文化印迹的宗教建筑体系。

    中国式清真寺建筑是世界建筑文化中优秀华章,在这一建筑体系中建筑的营造则上遵循木梁架榫卯结构,大坡瓦屋面雕花门窗,但在建筑布局上、装饰材料、彩绘风格、院落布局诸方面都有地域民族文化的特点,本文亦想从这个角度对大理地域特色的清真寺建筑作一些深度的探索。

    大理民族建筑概述

    大理地处西南边陲,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山水佳境的宜居之地。这里文化厚重,在西汉时就通达四川与中原腹地有商贸交易,文化沟通,唐朝时期南诏国统御云南西南北部及大片湄公河流域地区,与吐蕃接壤对峙和大唐,形成鼎力之势,中央集权的管辖仅停留在自治称臣,高度自治的地方割据,与内地的科技文化交流频繁,中原先进文化科技大量输入。在大理有着先进的科技文化这就不奇怪了,并且生活在大理苍山洱海之间的先民是水稻民族,他们历来注重居住的要求,把大量财富积累花费在建房,居住环境的营造方面。在中国建筑体系中以白族建筑为代表的南方建筑形成了鲜明的特点,白族建筑体系关键是在地方建筑材料的运用,民族文化的审美情趣,居住功能的需求以及民族人际交往礼尚往来的沟通要求。从诸多的文化元素,社会功能元素,宗教祭祀文化中提炼出大理建筑的地域独特性,形成了涵盖滇西北地区的民居建筑、宫殿宗教建筑。在中国化建筑体系中占据了一席之地,铸就了大理民族建筑结构体系,文化体系以及建筑理论体系。同时,民间父传子承,师傅代徒弟的传帮代方式培养了一大批匠人。

    元朝汗马赤军革囊渡江,翻越苍山攻破大理,灭大理国,随军进入大批色目人等,在他们融入大理定居生活于大理,开恳营造大理,为大理这片热土挥洒热血,民族学者史学家以此断定为,这就是大理回族的始端。回族先民扎根后把他们的信仰追求,世俗生活习俗都带来了,特别是赛典赤·赡思丁就任云南平章政事,他不仅是将云南省会搬迁至昆明,重要的是这个时期云南文化大发展的时代,是一个尊重文化崇尚师德的大时代,伊斯兰文明广泛根植于云南沃土的时代。这个时期在云南应该是伊斯兰文明与中国时代文化背景相融合的发韧,以大理、昆明为主的中心城市大量新建中国式清真寺,这个时候的清真寺建筑已经没有了明显西域风格装饰,伊斯兰文化价值的宗教追求,已经采用了中国式的表达方式融入回族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清真寺建筑体系中,已经有了中轴线对称,园林式布局装饰着中国式彩绘手法的建筑格局,这一承袭绵绵沿续到明清时代以后数百年。在大理这片故乡热土上,具有大理风域特色的清真寺在建筑体系中成了独具魅力的华章,具备了功能方面、装饰审美风格、文化传递方式都具备了独特的个性,并散发出伊斯兰文化的芳香,一代一代滋养着后代来者。笔者意从大理地区清真寺建筑规制布局,建筑风格、彩绘特色、地方建筑材料运用、缺点和不足诸方面作些梳理探讨。

    〈一〉规制布局:这个时期,大理世居的回族以大分散小聚集的方式散居于大理境内各处,围寺而居。清真寺建筑遍布城镇乡村各处,此时,清真寺已经完成了中国化地演变,寺院的规制布局,已经完全遵循中国营造法式,中轴对称在中轴线上从东至西递进,依序是大门、照壁、院心、月台、朝真大殿。譬如漾濞上街清真寺、大理古城南门清真寺,或是叫拜楼与大门组合、院落、月台、朝真大殿。如大理市上关镇大营村、小街村清真寺,洱源县三枚村、鸡鸣村清真寺都是沿习了这种中国式院落规制的教坊式局,仅仅是存在着主轴上各单体建筑有大门、叫拜楼、照壁的增减和变化。已经很完整的遵循了中国建筑方正对称的布局格局,承袭了大理民族建筑三坊一照壁,走马转阁楼的布局特色。

    〈二〉建筑风格:大理地区回族清真寺建筑,其各单元主体吸收了儒释道的建筑风格,具有明显的大理风格。清真寺朝真殿承袭了大雄宝殿、大成殿、三清殿建筑模式,存在的小差异是朝真殿西面中格外延窑殿一格,装饰彩绘忌讳人物及明显其他宗教符号。大理回族清真寺最具特色的单体建筑是“叫拜楼”,波斯语称“邦克楼”,此单体建筑是由早期阿拉伯建筑单元宣礼塔演化而来,在中国式清真寺建筑群中“邦克楼”,它不仅融入了宗教功能作用同时吸收了中国塔楼建筑形制,将功能性、美观性、装饰性融为一体。创造了独具回族风格的宗教建筑,凸显了大理地域风格特色。“邦克楼”有独立营建的三层或五层四角楼,六角楼、八角楼,也有与大门门楼合为一体的门楼式建筑,门楼式邦克楼独具风格,兼具了塔楼裙楼进出大门的功能性,凸显出大理地区清真寺建筑的独特魅力。巍山大围埂、三家村,大理市柯立庄、大营村、小街村,洱源县三枚村、士庞村、鸡鸣村以及滇西大部,回族村寨所建中国式清真寺都有这种极具标志性特色的“邦克楼”建筑单元,其建筑格式一般都设裙楼五间,一层中格架空设为大门二层以上为塔楼,一层大门南北均分两格上下两层作为功能用房。中格二层以上为攒尖式阁楼,三角、六角、四角不等,攒尖出角飞檐飘逸,既有利于雨水的有组织排水,又有轻盈欲飞的美感极具视角冲击力。邦克楼建筑单元在中国式清真寺建筑体系中变成了标志性的单体建筑,现代音响扩音设备的不断更新,邦克楼已经失去了最初的人功宣礼功能,但它的装饰性和标志性更加明显,这一单体建筑同时也显现了大理地域装饰风格和建筑特色。

    〈三〉彩绘特色: 大理地区清真寺建筑其独特的 魅力不仅仅

    表现在建筑布局和建筑风格上,最具地域个性张力是在彩绘装饰上。大理地区清真寺以大理镇、巍山、洱源、剑川、南涧、漾濞最具代表性,这些地区真清寺建筑都是以教坊庭院对称格局,彩绘装饰采用大理传统技艺手法,图案装饰以规避人物动物绘画及外教宗教代表符号,以植物、花卉、中阿文书法为表现形式,色彩运用以尚绿尚蓝尚白为主色调,辅之于黄、黑、赭石、描金搭配,创造出独具魅力特色的装饰风格。(如下附图)

                           

    (附图一)                        (附图二)

    (附图三)

    充分凸显了地方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的有机结合,以大理地区民间彩绘工艺的表现手法,创造性的表达了伊斯兰文化符号与及宗教的核心价值。这种建筑艺术的语境同时亦是大理民族建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青瓦白墙石台阶是大理民族建筑的特色,这一特色也充分体现在清真寺建筑体系,白墙水墨画是主体建筑以外又一版块彩绘艺术,在白色的墙体檐口、山尖进行水墨勾画,采用山水画轴、书法艺术手法等表现形式同时也传递一些宗教信仰文化。这种简约的墙面装饰既是一种传统手法,同时也是大理民族建筑极具个性的一个流派。

             

    (图四大理市上镇大营村清真寺)

    〈四〉地方建材运用:大理地区几百年来几代民间匠人充分运用地方装饰建材,创造出独具个性的建筑装饰艺术。大理多石,石头在建筑中运用非常广泛,俗话说: “大理有三宝,石头砌墙不会倒”,又说“大理有三宝,础石药材白草帽” 民间这三宝表达始终脱离不了石头,石头这一宝在大理民族建筑中得到运用,清真寺建筑同样也少不了它的存在,大理石、麻石、青石、飞檐石运用在建筑的不同部位,大理石一般作装饰之用,有天然画面的板材会镶嵌在照壁或是大殿檐廊两端的山墙上,也有用础石作檐柱的柱墩。长条麻石通常用作沿槛石,踏步石阶垂带,青石通常运用在须弥座的砌筑,地面墁铺,屋面出檐,檐口用飞檐石板材镶装在翼角位置还做泥塑装饰,以突出装饰效果起到画龙点睛的装饰作用。在清真寺建筑体系依然保留了传统大理民族建筑的固有传统和特色。

    〈五〉传统清真寺缺陷:笔者通过自己的考察观摩,从专业素养的角度,就大理地区境内城市回族社区,各村落营建的传统格局的清真寺从结构分部、建筑装饰分部、水电安装分部、保温节能分部、消防设施的配置完善方面作些分析说明。

    1就目前留存于大理地区,采用传统民族工艺建造的清真寺大都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大理、巍山、漾濞、洱源各村落普遍都是这样一个情况,那个时代民间集资自建,缺乏完整细化的施工图设计,囯家主管部门也缺乏监管。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当初破土建造的清真寺或是原址恢复重建,都存在基础验算不满足抗震设防烈度,基础埋置深度不足,多年后承重墙体沉降不均,楼地面沉降,大殿主体倾斜,极限状态下的结构稳定性达不到设计规范要求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2从建筑装饰,由于缺乏细化的建筑装饰施工设计,虽然主体结构是按传统中国营造法则施工完成。可是遗憾的是这些建筑单体没有统一协调的装饰风格,略显突兀不伦不类,有邦克楼风雨柱用镀锌铁皮包裹;一层大殿安装铝合金蓝玻推拉门,木格亮窗位置安排铝合金推拉窗;檐廊地面瓷釉地板砖墁地;大殿藻井吊顶采用宝丽板,铝扣板。这些不搭调的装饰完全破坏了中国式清真寺建筑的整体格局,是一种历史沉积下的败笔。

    3我们这么多年集资筹建的清真寺,不注重功能设计,缺少必备的人性化设施,诸如残疾人通道、大殿内残疾人老人礼拜专属区,照明电器设施的合理布局,音响设施的有效设计安装。

    4严重缺乏必备的安防、消防设施,存在重大的消防隐患。这是由于大理地区大大小小清真寺缺失必备投入,所有中式建筑清真寺,木结构本身就是重大的易燃物,我们没有防患于未然意识,加强消防设备的合理布局,在突发火灾面前我们将会遗憾终身,不可逆转。这样的事件不是没有发生,始建于民国初期的漾濞上街清真寺就是毁灭在一场大火之中,火苗在㖔噬清真寺大殿时由于缺乏必备的消防设施,我们在大火面前束手无策。加强各处清真寺消防投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一块我们应该拿出诚意来真心补上。

    进入21世纪,我们已经步入环境有好形、资源节约形社会。建筑设计和施工都要考虑节能环保的要求,在今后清真寺规划建设中一定要考虑这一环节的设计和投入建设。

    清真寺的建设一定要考虑与美丽乡村建设,乡镇规划发展的要求相契合。不能再是那种我的地盘我做主的落后观念,应该树立新世纪的科学发现观。一栋建筑它蕴含了文化、艺术美学、功能、安全使用、节能环保诸多功能,特别是清真寺这样具备宗教功能,公共活动空间功能的建筑单体,更应该按系统工程建设去综合考虑,充分设计深化设计深度。

    三、结束语

      大理清真寺建筑体系是中国建筑宝库中一章璀璨诗篇,几百年的历史文化沉淀形成南方体系的大理流派,有了它独具个性特征的符号标签,及其功能设计布置,最具鲜明特色的是在融入在大理山水美景中,各区域地区的清真寺建筑与周围环境的相协调一致,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画卷,大理西门清真寺全木古建的中式建筑,不仅设施完备,它与周边古城的历史风貌相协调一致,构成了伊斯兰教宗教文化与地方民族文化水乳交融的美好。亦如漾濞上街清真寺与漾江奔流,铁链跨江,老街古道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漾濞清明上河图”的别样图景。巍山星落棋布的回族村寨,古老清真寺镶嵌在这方南诏故土,讲述着回族先辈世代商贾创业,耕读传家世守清真的故事。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大理区域特色的清真寺建筑同时也存在着自身的不足和历史性的习惯缺陷,在功能设施以及建筑物自己的安全性方面投入不足,甚至达不到设计规范要求,装饰设计粗放简单没有进行总体性的深化设计。随着时代的进歩,技术的发展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在保留住我们传统建筑特色的基础上完善不足,顺应时代进步的

    要求留住这份丰厚的建筑文化遗产。

    (大理市小街清真寺宣礼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式清真寺建筑形制及风格之大理地域特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xvka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