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
为什么我们宁愿灌许多鸡汤,却不肯好好吸收一点干货?

为什么我们宁愿灌许多鸡汤,却不肯好好吸收一点干货?

作者: 芥末黄 | 来源:发表于2016-06-20 12:16 被阅读190次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之前关注过一个微信公众号,每天会推送几篇据说是经典的文章,抱着学习的态度,我也曾认真阅读。一开始确实觉得作者们的文笔不错,看完只觉得,嗯,好有道理。因此这一度成为我的睡前读物。

但是有一天我突然就厌倦了,为什么?因为其中很多文章乍一看谈论的是不同的话题,仔细推敲,却是一样的模式:以一个或几个故事,推导出某个道理,引起读者的共鸣。这些故事,或是作者亲身经历的,或是身边朋友同事的,也有听来的,不管是真是假,只要有一定的煽动性就行。通常,我们统称这样的文为“鸡汤文”。

当然,我并不是完全否定鸡汤,有时候生活的确很累,需要一些鼓舞,但过量的鸡汤却是毒药了。于是我开始尝试着关注一些财经时政,以及一些对工作有帮助的干货,但却发现很难专注看下去。不禁很有挫败感,向朋友求助,然则发现并非只有我一人如此。那么,为什么我们宁愿灌许多鸡汤,却不能好好吸收一点干货呢?

第一,显而易见,鸡汤远比干货好喝。

喝一碗鸡汤只需要几分钟,且喝完马上见效,立马感觉头脑发热,浑身充满力量,眼前似乎能看见闪亮的未来在朝你招手。而干货却难以下咽,你必须得细细咀嚼,一步步计划,付出汗水的时候不仅感受不到快乐,甚至辛苦无比,要获得成效更是需要时间的等待。

第二,人人都可能成为“虚假希望综合征”患者。

所谓的“虚假希望综合征”,《自控力》一书中提到过,病症表现为:当我们下定决心做出改变,制定计划,可还没付出行动,就已经在脑海里想象并体验成功的感觉。我们幻想改变后的生活,改变后的自己,得到一种良好的即时满足感。因此,什么都还没做就感觉良好了,就没有动力改变了。无疑,鸡汤文是“虚假希望综合征”的一剂强力催化剂。

第三,太过追求完美,总希望等到一切都准备好才开始行动。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而且现在学习资源的获取也更加容易,但人们会因此变得更加勤奋吗?不一定。就我个人而言,我曾囤积了许多学习资料和视频,总想着有一天抽出足够的时间来,我会好好学习新技能的。然后,就再也没有然后了。因为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很多计划常常还没开始就已搁浅,或者实施了一半就放弃了。后来我发现有时仓促开始,马虎结束,会比从不开始,半途而废要好。

第四,把未来的自己当作另一个人,对他/她期望太高。

《自控力》一书中谈到一个实验,大意是让实验者喝一种非常难喝的饮料,有两个选择,一是现在喝,二是过一段时间喝,喝多少由实验者自己决定。实验结果表明,选择现在喝的人只会喝少许,但选择过一段时间再喝的人却往往“高估”了未来的自己,让他喝更多的饮料。所以,明明是同一个人,怎么忍心让未来的自己承担更多?就好像我们常常把现在不想做的事丢给未来的自己一样,是把未来的自己当作另一个人来对待,虽然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事实如此。

第五,缺乏动力。

动力大约是一剂灵丹妙药,如同我们看到的影视剧一般,主角原本落魄无比,却由于某个动力突然奋起,最终一举翻身。譬如武侠剧中是全家惨遭灭门,主角修得盖世神功;现代剧中,男友劈腿,女主心有不甘,屌丝逆袭为女神;青春剧中,学渣变学霸等等。诸如此类,虽然狗血,我们却看得乐此不疲,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将自己代入其中。

而现实生活中,因着某种动力拼命努力是很累的,也难以坚持。但其实想想,我们也曾浑身充满动力,高考时候的我们,根本没得选择,只能拼命往前奔跑。所以才说,不把自己逼到绝境,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为什么我们宁愿灌许多鸡汤,却不肯好好吸收一点干货?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后者远比前者要难。鸡汤就像精神麻醉,只能让你获得一时的快感,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等到麻醉效力一过,还是要面对现实,因此又不得不补充更多的鸡汤来麻痹自己。所以,我们才需要学习知识,吸收干货,寻找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我们宁愿灌许多鸡汤,却不肯好好吸收一点干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xyw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