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程奇异的旅程,这趟旅程是静默的,也只有在这静默里,方能聆听来自另一颗心灵的声音,才能感受另一种思维里的波浪。所以,我喜欢慢慢地读,默默地品,才足以尊重记录这些心路历程的作者们的辛苦付出,才能将他们的感受与灼见融进我的生命。
读《教师的挑战》,不禁感慨:斯文若彩虹,遇见方知有!读完第一章,我想跟大家解读这么三个词:倾听、串联、反刍。
一、倾听
所有的应对是以“倾听”为核心的,所以倾听是教学中教师活动的核心。“倾听”儿童的发言意味着在如下三个关系之中接纳发言:一是认识该发言是文中的哪些话语所触发的,二是认识该发言是其他儿童的哪些发言所触发的;三是认识该发言同该儿童自身先前的发言有着怎样的关联。所以倾听应该是带着思考的倾听。
1、一是要熟悉教材内容,对教材有很强的解析能力,才能在学生的发言中捕捉到文本相同或类似的语言,实现学生与教科书富有个性的、多样化的对话。
2、是要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并把握住关键点,才能判断出此孩子的发言与彼孩子的发言的共同点。
3、倾听每个孩子的每次发言做出准确的判断,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引导。
4、在教学中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滨野老师不是拘泥于“好的发言(阅读)”,而是对所有儿童的发言都寄予信赖与期待。“任何一个儿童的发言都是精彩的”——这是倾听应对策略的根基。
二、串联
“串联”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就是在教学中把教材与儿童串联起来,把一个儿童同其他儿童串联起来,把一种知识同别种知识串联起来,把昨天学到的知识同今日学习的知识串联起来,把课堂里学习的知识同社会上的事情,把儿童的现在同未来串联起来。探讨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的活动,无非就在于探讨这种活动是否成为“串联”的活动。串联是否成功直接影响着孩子们学习的进程和深度,也最能体现一个教师的内功!好的串联非一日之功,我们需要苦练内功。但也并非遥不可及,每一个有心的一线老师,在实践与反思的坚持下,总会成就更好的自己。
三、反刍“反刍”就是教师一次次的把学生引导到课文当中,进行反复地阅读、比较、提高。孩子们在课题探究中遭遇困难时,就可以“反刍”前段,重新出发,或是借助小组活动中的“反刍”,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参与,这样组织多样的个体之间的相互切磋,使实现高水准的学习成为可能。实际上就是当下的思考遇到阻碍时,我们需要引导孩子们倒回至思维衔接点,引导孩子们重新分析问题,激发孩子们的思维,再度出发,去探究未知的世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联系实际,才能遇见真理。春已至,课改已经出发,不妨我们一起去试试,浅浅改,缓缓行,遇见最美的课堂,遇见最美的孩子,遇见最美的自己,不负生,不负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