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儿童心理学手册》学习用
童年期早期至中期:适应不良模式

童年期早期至中期:适应不良模式

作者: 瓦尔妲的星辰 | 来源:发表于2018-07-28 16:10 被阅读29次

(摘自《儿童心理学手册》第六版第三卷第9章【自我】)

适应不良模式

依恋研究对三类与非安全型依恋模式相关的不理想的父母养育风格做了进一步的区分。这三类父母养育的儿童被描述为

(1)回避型依恋

(2)矛盾型依恋

(3)紊乱型依恋

焦虑-回避型风格使幼儿感到无法接近母亲,无法获得母亲的照料和正性情感。儿童觉得母亲无法及时满足自己的需要,当儿童痛苦时,母亲会转身离开,甚至大光其火。由于感受不到爱,儿童切断了自我与威胁到情感的情境的联系。母亲的工作模式直接影响了自我的工作模式。儿童认为自己不讨人喜欢,也不认为自己有让他人满足自己需要的能力。对受到拒绝的敏感性使儿童不定地出现生气和敌意的情绪。此外,形成这种风格的前提最终会使儿童感到没有能力与同伴进行交往。

焦虑-矛盾型儿童也被称为“抗拒型”,这类儿童难以确定母亲的可接近性,有时出现,有时又不出现。这使儿童无法预测母亲的行为,因此也不信任她能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和心理需求。儿童的痛苦之处在于没有安全感,导致儿童觉得母亲不爱自己,母亲不会在身边支持自己学习新的技能。当母亲在场时,儿童有时候会感觉很好。当母亲不在时,儿童就表现出烦乱感和抗拒感。

最新的分类描述了紊乱-迷失型婴儿。这类儿童更强烈地怀疑照料者适当提供宽慰或确保需要满足的能力,其照料者被体验为高度不一致、紊乱,甚至是忽视或虐待的。Cicchetti 的研究表明,受虐婴儿出现D形状况的可能性更大。有些学者认为这类儿童的经历中存在一系列适应不良的因素,导致了回避和矛盾的倾向,包括冲突的行为模式、恐惧和混乱的迹象、哭喊、抑郁、僵化和麻木。这些都反映了自我发展中更为严重的障碍、消极性和不一致性。

前文着重讨论了自我评价内容的消极性。然而,更值得关注的是研究揭示,与照料者的互动还会影响工作模式的结构或组织。缺乏敏感性的照料者会忽视儿童发出的信号,使儿童形成非安全型依恋,这些儿童的工作模式从一开始就缺少内在连贯的组织,之后良好整合的可能性也更小。父母的低敏感性破坏了婴儿注意和定义自身情感状态的能力,使婴儿无法将这些状态整合入自我的描绘,从而导致了儿童匮乏的工作模式。儿童会防卫性地排斥不敏感的照料者带来的痛苦经验。但反过来说,Stern 发现,过分敏感(或干扰)的父母表现出一种情感的盗取,父母会强调婴儿应该有的感受,而不是儿童真实的感受。因此,儿童无法与父母分享真实的情感状态和相关知觉,只有将这些状态和知觉孤立起来,这使自我变得支离破碎或缺乏自我内在的连贯整合。

Crittenden 对安全型依恋和两类非安全型依恋的个体作了进一步的区分。他的研究发现,有过安全依恋史的儿童可以通达和整合各个记忆系统,可以从多个视角看待自己,可以接纳讨人喜欢和不讨人喜欢的自我特征。因此,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包括对自我建构的叙事都更符合现实。例如,Cassidy 发现,安全型依恋的 6 岁儿童一般都会用积极的词汇来形容自己,但他们也能够指出自己的负面特征,表明他们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

Crittenden 将有回避型依恋史的儿童称为“防卫型”,Bartholomew 和 Horowitz 称之为“回绝型”。这类儿童较难通达各个记忆系统,因为他们真实自我的某些特征被排除在了意识之外,而另一些特征被防卫性地“修正”了。有矛盾依恋史的儿童被她称为“强制的”儿童,这类儿童的工作模式同样也是破碎而歪曲的,他们倾向于将自己的过失归咎于他人,这剥夺了很多将某些自我的行为方面整合进入工作模式的机会。此外,他们体验的不一致的父母养育让他们无法发展起一套有组织的或者内在连贯的内部表征。

在儿童早期已经确定的潜在的适应不良的自我发展,到了这一时期开始显现,尤其是如果社会化代理人的照料还是始终保持消极的话,其影响甚至可能更明显。因为随着语言和认知的发展,儿童对自己做出消极自我评价的能力变强了。

社会化代理人的虐待行为也会继续使自我系统偏离正轨。对于长期的严重虐待,儿童的主要应对策略是“分离”,个体从认知层面将创伤事件分离于意识之外——将自我和创伤事件分开。当这种虐待发生于童年期的这一时期时,会导致认知分裂、分离或破碎的倾向。此外,这一年龄段儿童特定的认知结构使他们的思维方式呈现两极化:一个人必须全好或者全坏。儿童痛苦地意识到自己是一无是处的或自我是充满瑕疵的。这会导致严重抑郁症状的出现。

Briere 在临床个案的基础上对支配儿童理解自身经验的时序“逻辑”作了补充分析。一旦受到父母或家人的虐待,儿童首先猜测“不是我不好,就是我的爸爸妈妈不好”。但幼儿总是认为父母或成人是权威,权威总是对的。这一假设让儿童得出的结论是父母的虐待必然是由于儿童自己不好(是他们的错)引起的,自己理应受到惩罚。当儿童反复遭受侵犯时,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他们自己一定“非常坏”。这一结论在他们内心深处埋下了最致命的恶劣感。

从认知发展视角来看,受虐儿童很容易自责:由于幼儿生来的自我中心主义,他们会对不是因他们而起或他们无法控制的事件承担责任。此外,正如皮亚杰证明的那样,幼儿只关注事件(如,虐待行为)而不关注意图(如,作恶者的动机)。Herman 指出,儿童必须建构某种现实来合理化持续的虐待行为,因此儿童不可避免地会将原因归结为自己天生恶劣。

最后,前文描述了儿童期初期匮乏自我的基本前提是照料者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来建构儿童自我感的自传体叙事。儿童进入童年期中期后,这种父母协助的缺失所造成的影响更甚,因为儿童理应能够用语言来表述自己自我感的自传——整理自己过去的生活经历并推测未来。在自我发展不存在病理性歪曲的情况下,如果儿童无法表达对未来的梦想、无法积极地描述自己的能力、无法对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这些都反映出一种适应不良。这些症状都是非常严峻的危险信号,需要获得临床的干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童年期早期至中期:适应不良模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ybo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