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24:静待花开的勇气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踮起脚跟站立不能久稳,脚步跨得太大不能行远。试图表现自己的不能彰明于世;总是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天下;试图自我夸耀的往往无功;显出自高自大的常常不能长久。从“道”的角度来看,这些冒进的行为好比是剩饭、赘瘤。是惹人厌恶之物。所以有道的人不会沉溺于这一境地。
静待花开的智慧,多数人都具备。静待花开的勇气,却不是人人都有的。
孔子的一生,一方面人所公认的头顶着“大成至圣先师”的光环,另一方面又“惶惶如丧家之犬”,周游于列国之间,始终无所寄托。老人家讲:富贵是可以用合乎道的方式求取的吗?如果是的话,“我”一定不遗余力去求取,哪怕做个赶车的御手也在所不惜。如果是不能用合乎道的方式求取的话,“我”还是更愿意选择自己欢喜的方式去生活。
谁又能说老先生是安于颠沛、清贫,天生不喜富贵的呢?
人人知“静待花开”更符合自然,可如果自己的一生,如孔子一般——是在过世之后若干年才绚烂绽放的呢?我们还能像孔子一样,有“静待花开”的勇气吗?
一、不做“企者”
“企者不立”——踮起脚尖虽然可以一时间看得更远一些,却不能长久稳稳站立。
一个人心中有所企图时,难免会违反自然常态,陷入到自专、自用的境地。今天人们讲“企业”“企划”,很容易让人想到风靡天下的“成功学”。幸运的是孔子那个时代没有“成功学”,如果有的话,中华文明的长河中一定会从此少了一位了不起的圣哲,多了一个马车驾驶员。
幸运的是——中华文明更希望多一位孔子那样的圣哲,而非一个深谙成功学之道的马车夫。
踮起脚尖看人世,那是成功学。脚跟着地站稳了,才是静待花开。
二、不做“跨者”
“跨者不行”——跨步向前,恨不能一步走出两三步距离的人,往往不能行远。号称“沙漠之舟”的骆驼,永远晃着驼铃慢吞吞向前,而真正让人自信穿越沙漠的却正是这种慢吞吞的动物。自然有它的呼吸与节奏,人处在自然之中,就要按照自然的规律与节奏去前行。
跨步向前的人,可能忘记了人生的终点——生命的衰竭。为什么要赶趟一般,忽略一路的风景,奔向那个并不让人欢喜的终点呢?
三、不做“余食赘形”
在有道者看来,“余食赘形”是令人生厌的多余之物。吃剩下的饭食,多余出的赘瘤,都是惹人厌恶之物。
不能彰明于世的自我表现,不能彰显于天下的自以为是,徒劳无功的自我夸耀,不能长久存世的自高自大。从“道”的角度来看,都是贪求、冒进,好比是剩饭、赘瘤。是惹人厌恶的。
静待花开的勇气或许不是人人都具备的。但努力遵循自然规律,不做“企者”,不做“跨者”,不做“余食赘形”,或许也没有那么难。
花开且开好颜色,花若不开累世彩!静待花开的勇气,说到底就是对自然之道的恪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