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天随手发一个小文,写几句话,并不是用来反驳的,不是所有的无知都值得去反驳一下。
写一个小文,主要是给许多读者的,为的是简单回答下不少读者的疑惑:
总把杜甫说得水平那么高、那么伟大,可是他的诗到底好在哪里呢?
其实不少人是真的有这个疑惑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是一个很庞大的工作,足够写几大本书了。今天就从最简单的角度来聊一聊杜甫“牛在哪里”,大家也可以拿去给孩子们做解释。
二
诗人是什么?借用今天网络上的话来说,其实就是“嘴替”。
所谓嘴替,就是替你说话,替你表达,替你发泄,替你把自己讲不出来的话给完美地讲出来。
杜甫,其实不过也是一个“嘴替”而已。
嘴替和嘴替之间,是分层次的,是有水平差距的。最伟大的嘴替会有三个使命:
世人的嘴替,文学的嘴替,时代的嘴替。
首先,杜甫就是世人的嘴替。
世人是什么,就是苍生。苍生是数以亿万的,他们每个人的情况处境是不一样的,有老人,有少年,有孩子,有母亲,有士卒,有缙绅,有饿殍。
苍生的情绪状态也是不一样的,有欢喜,有悲伤,有忧惧,有惊怖,有希冀,有绝望。
杜甫是苍生的最强“嘴替”,没有之一。他可以替一切人的一切情绪来表达。
比如人类历史上一种常见的情绪:战乱之中思念亲人,杜甫十个字给你嘴替了: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你品一品这十个字。
现在世界上也不消停,一些地方在打仗,人民流离失所。你倘若问问士兵们、难民们,不管他们是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翻译一下,问他们能不能懂什么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他们一定秒懂,并且会热泪盈眶。这就叫做嘴替。
又比如一种常见情绪:老友久别重逢后的欢喜,杜甫二十个字给你嘴替了: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还能嘴替得更到位和动人吗?很难了吧。
又如极度的绝望,那种哀到最深沉处的绝望,杜甫二十个字给你嘴替了: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绝望的人,莫哭了,就算你眼睛哭干,哭成黑洞,哭得见了骨头,天地一样无情,没有怜悯,没有救赎。
二十个字,把“绝望”这种情绪写到极致。
我在以前推文里说过:人类的所有情感,从至极的喜到至极的悲,是有一个区间的,比方说有100分。不同的诗人所能表现的区间是不一样的。
李白大概能表现95分,李煜也许能表现90分,都是不世出的文艺之神。柳永、秦观等大概能表现75到80分,也都是非常优秀的选手。
杜甫呢?他能表现全部的100分。
所以他是最卓绝的苍生的嘴替,是大能。
三
说了世人的嘴替,下面说第二点:文学的嘴替。
文学是一种专业技巧。
作为一个大诗人,在评价你历史地位的时候,肯定要面临这样一个专业审视:
你把文学的专业技巧拓展了没有?
你把文学的表现力和可能性提升了没有?
为了方便大家懂,举一个小例子——曹丕,他不但是皇帝,也是诗人,是所谓“三曹”之一。按理说他的成就和才华赶不上他爹曹操,也赶不上他弟弟曹植。
那他在三曹里算啥?吊车尾吗?然而咱们别的不说,只说曹丕的一样贡献,他搞出了一个《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注意到没有,这是七言诗。
而在那个时代之前,大家搞的主要都是五言诗,成熟的也是五言诗,曹操、曹植主要都是五言诗。曹丕却搞出了成熟的七言诗。
这就是对文学的开拓之功,是永远无法抹煞的开拓之功。
那么杜甫呢?他对中国诗歌的形式、技巧、题材、法则、容量、表现力,有多大的开拓之功?
四个字吧,亘古一人。
网上那些说“杜甫不行”的,他们懂也好,不懂也罢,知道这四个字就好了,亘古一人。
他这方面的功绩太辉煌了,几句话列举不完。
好比说律诗吧,杜甫是律诗的最终定型者和大成者。
宋人说,五七言律诗有“一祖三宗”,三宗的归属可以争论一下,一祖没有太多好说的,就是杜甫。
你要是选四五个祖,还可以算到杜甫之前的宋之问沈佺期杜审言头上,都是祖。但如果单提“一祖”,那不用争竞,就是杜甫。
之前看到网上讨论,大家很热烈地讨论杜甫的某首诗、某句诗是否“符合律法”,讨论很热烈。
这很好玩,因为,这个讨论恰恰有点搞反了。
因为杜甫就是规范本范,就是律法本法。我这样说,大家明白了没有。
说句不严格的,写诗的时候,某一处的律法,杜甫破了,那么规范就是可以破;杜甫救了,那么规范就是可以救,懂了没。
好比打篮球的跳投,热烈讨论乔丹的跳投标准不标准,不是不行,可问题是某种意义上,乔丹就是跳投的标准本准。
唐朝在杜甫之后,所有的一流大诗人,基本没有一个例外的,在形式、题材、技巧上都要学杜甫。因为他笼罩了一切。
我在以前《读唐诗》书里写过一个想象的故事,叫“杜甫一道传三友”,说杜甫传道,后辈韩愈得了一个字——“骨”,白居易得了一个字——“真”,李商隐得了一个字——“情”。
你再不服,这种传承也明明摆着,没什么好辩的。
莫砺锋老师一个比喻说得很明白:杜甫就是长江上最大的水闸,上游所有水都聚到他那里去,下游所有波涛都从他这里泄出来。
就好比一个专业领域里,后来人用的多数的技法,都和他有关,都是他开发的、打磨的、创造定型的。
然后你跑出来说他“不行”。这就很搞笑啊。
四
不多啰嗦,下面简单说第三点:时代的嘴替。
杜甫不但是世人的嘴替、文学的嘴替,还是时代的嘴替。
这个也是老难了。
你不妨把时代想象成一个人。这个人他自己是不会说话的,因为时代是不会说话的,时代永远是沉默的,必须有人帮他说。
在公元8世纪的那个时代,那波澜起伏、地崩山催的数十年间,发生了什么?经历了什么?动荡着什么?孕育着什么?纠结着什么?不安着什么?奔腾着什么?幻灭了什么?
时代自己是不会说话的。那么谁为时代说出来?杜甫。
唐朝之前的一个大时代是南北朝。南北朝的诗总体不太好。除了陶渊明等寥寥个别强人外,都不太好。为什么不太好?只说一点:你把南北朝所有诗人写的所有的诗加在一起,打个包,你能看出来南北朝的中国人经历了什么吗?能看出来那个时代发生了什么吗?
看不出来。
所以那个时期的诗歌,还不配做时代的嘴替,没有足够的资格站在时代的面前。
但是唐朝仅一个杜甫,就用他一个人的力量,昂然站在了时代的面前。
《北征》《壮游》《忆昔》《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洗兵马》……
这些恢弘的诗篇,别说这么多首了,哪怕其中有一首能够留下来,都是时代的幸事。
杜甫却用一己之力,用“疏布缠枯骨”之躯,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的宏伟诗章,完全了时代最珍贵的记录。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己。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在亿万生民之间,从京兆到洛阳,从秦州到蜀州,从泰山到汶水,从夔州到洞庭,那个时代的一个个正面、侧面、高光、暗谷,各色人等的呜咽、号泣,希望的燃烧和泯灭,都有杜甫的诗笔在。
无论是耳目惊骇,还是饮恨吞声;无论是地动山摇,还是向隅而泣,都有杜甫的诗笔在。
时代有多大,他就有多大。时代的沟壑有多深,他诗就有多深。
这就是我说的三个伟大的嘴替:苍生的嘴替,文学的嘴替,时代的嘴替。
五
最后给大家聊一个事情——文采。
简单说几句。
我明白,许多人凭着主观印象,觉得杜甫好像“没有什么文采”。就好像网上人随口说,杜甫文采不太行啊!
这种误会,是很深的。
因为不了解,就会有误会,误以为伟大文学家的使命是秀一下“文采”,搞几个“金句”。
好比前些天,一个朋友说:“李白写诗没什么,就是像某地方人一样会吹牛逼而已。”
这就是典型的因为不了解造成的误会。他印象里李白只有类似“白发三千丈”,所以说李白只会吹牛逼。
请问,”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吹牛逼在哪里?
同样的,认为杜甫没有文采,也是一种不了解造成的误会。
他们不明白,一个人的才华太大了、造诣太高了,“文采”就是个小事了,是一个比较低的标准了。就类似很多人觉得好像金庸也没文采一样。
说说杜甫的“文采”。
先说一个概念——份量。在所有存世的五万首唐诗里,份量最重的五个字是哪五个?我来说一句吧:
国破山河在。
这五个字,一字有万钧之力,重如日月山河。
再说壮美。再随便引两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是不是壮绝千载?
再说思念: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再说苍茫: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说沉郁: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说绚烂: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说志向: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说创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说遗憾: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说惆怅: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最后说说华丽,很多人误以为老杜不能华丽,却不知道老杜影响晚唐华丽诗风的伟绩丰功。
《秋兴八首》随便来一首吧,看看老杜可以多华丽: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所以不是说什么杜甫有没有文采,而是你所谓的“文采”“金句”,对一个文学巨匠来说,这个标准太小儿科了。
人家随口一句“人生七十古来稀”,都是我们民族流传至今的俗语。
随口一句“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都让千百年来无数痴儿女怅惘。
杜甫就是这样的,无论你从哪一个角度去褒奖他,才力也好,技法也好,道德也好,文采也好,忧国忧民也好,都会觉得太小,无法笼罩他的功业。
当然了,永远会有人像网上一样说,什么杜甫的《登高》明显不如崔颢《黄鹤楼》,还煞有介事分析一番。
嗯嗯,杜甫的《登高》不如崔颢的《黄鹤楼》,然后更不如“树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还不如“谁执我之手,敛我半世癫狂”,又不如“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
最后统统都不如春风十里不如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