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早晨在公园里散步是提高灵性的一件事情,于是我雷打不动每天来这里和我的灵性约会一下。
说起这个公园,和我的缘分那不是一般的深。从上小学起,“六一”儿童节老师就会带着我们来这里狂欢一下午,我喜欢在这里玩弹簧床,上去一蹦老高的那种,玩半个小时满头大汗,再去买瓶一毛钱一瓶的桔子汽水,就开心地过节了;上初中时,我和几个同学来到这里,那也是个冬天,河水都结了冰,我们拿着棉线到这个公园的标志性建筑——那个白色石拱桥上测量桥高,这是物理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们几个人在无人的桥上,把石头拴在线上垂到冰面上,再量线的长度,就得到了桥的高度;后来我们参加工作,有了手机,就约上几个好友来这里摆拍。
随着岁月流逝,这个公园现在已经变成大众消闲散步的免费场所了,可以随意进出不用买票。深红色的步行道,踩上去有弹性,时常有人在健步走和跑步。和人一样,虽然它有了一些改变,但是让我们留恋的好多东西都还在。比如那个远远就能看见的摩天轮,那个上面有个周总理纪念碑的小山坡,旁边还有一个红色小凉亭。
那天站在石拱桥上,远远望见那挑着楼檐高挑的红色凉亭,有鸟群从上面飞过,后面还有两缕袅袅升起的白烟背景,还有那一角蓝天,在晨光的照耀下显得诗意十足。想不到看了几十年的凉亭竟有这样的画面感,你看,这就是时光的魔力。相信在小时候的我断然是看不到这种美景的,有些美是需要时间去沉淀的,还需要一颗经历和感受更丰富的心去发现的。
遗憾的是挨着马路边最靠北的一排动物陈列区,有猴子、孔雀、山鸡之类的,以前是免费看现在都被圈起来收费了。还记得那些被铁丝围起来的封闭笼子里的猴子带给我多少快乐,那时的好多快乐都是免费的。
晨练结束走到大门时已是早上十点钟,太阳照在了公园赭红色大门上,照在了通往公园里面的十几级台阶上,照在了两旁屹立的松柏和杨树上,照在了空地上踢毽子的人身上,照在了大门前那几个跟着音乐跳舞的人身上。
这时已不像清晨那般冷冽,太阳的温暖使空气中氤氲着一层薄薄的雾霭。只见公园那高大的门楼上深红色的瓦片上还有些许未融化的雪,高挑的红色屋檐很是气派,两边各挂着一个红灯笼。门楼旁建起一堵红色的围墙,中间带有黄色镂空花纹的方形窗户。
两旁的三排树一直排列到酒红色矮墙的旁边,仿佛这扇气派的门楼的忠实护卫。
第一排是迎客松,第二排是整齐排列的柏树,以前总是觉得松树和柏树长得很像,傻傻分不清楚。现在知道了,松树的枝条外展,上面是松针,树干和枝条的长度差不多,圣诞树就是松树做的;柏树颜色更深绿一些,枝条像把伞一样内收回来。它的树干显得很短,只占全树的三分之一,是个“小短腿”,给人头重脚轻的感觉。
如果说松树和柏树在冬天以绿色取胜,第三排的杨树也不逊色。虽然叶子都掉光了,只见那浅青色的树皮、条理分明的枝条在地上的白雪和蓝天的映衬下更显得高耸,自有一种风骨在里面。
广场空地上,人们围成了好几个大圈在踢着毽子。他们穿着棉袄和一双妥帖的鞋子,踢毽子一双好鞋是不可缺的,必须有平平的鞋面和鞋底,这样才能稳稳地踢出去和接住毽子。时不时听见毽子落在鞋面上的声音。
这里明亮、温暖、充满生气,阳光明媚的日子,冬天也显得可爱起来。
从公园里出来直奔菜市场,冰箱里已空空如也,再不买菜我就成了那个“难为无米之炊”的巧妇了。我们这里最大的菜市场当属位于闹市区的富强市场,这里的菜和水果都比早市和超市卖的价格要贵一些,但还是人来人往,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里货品齐全。
主食、蔬菜、肉类、水产、豆制品、调料、炸糕,应有尽有,到这里你不用再费力去别的地方跑冤枉路。
位于闹市区的菜市场大门朝南开,马路对面有几个“露天理发馆”,一把椅子,一个理发工具包,一个人,就可以接揽生意了。常看见一些男人在这里理发,其实这些理发师的手艺也不太差。要不然也不会在这里一理就是十来八年。
市场进去先是一条小道,到了尽头往右拐掀开厚厚的大门帘子才是正式的市场里面。这条小过道左右是一个个小铁棚,主要是卖熟食和面食的,现烤五香饼子、煎饼、现包的馄饨和饺子。只见上岁数的大妈在那里熟练地包着各种馅料的饺子,整齐好看地摆在盖帘上,等着售卖。有最常见的猪肉白菜,还有三鲜馅的,每个饺子里面还有一个大虾仁。最火的要数那家煎饼摊,总是在门口排着好几个人,不厌其烦地等着买他家的煎饼。
喜欢站在旁边看大师傅做煎饼的过程,我对于煎饼的喜欢,过程大于品尝美食本身。他家摊出来的煎饼和我们平时吃的天津“煎饼果子”有点不一样,这是典型的山东煎饼,一个大火炉,一只直径六七十公分的平底锅没有沿的那种,跟我在北京街头看到的差不多。这种煎饼薄如纸,可以叠起来有棱有角的那种。在上面抹些酱料,再撒点绿色的小葱碎,再把嫩绿的生菜叶子掰开均匀地摆在上面,煞是好看。最后那位手法熟练的大师傅拿起一块炸得冒泡的薄脆放在煎饼上,用手一点一点卷起来,最后从中间一切两半,装进包装纸袋里。
大师傅手法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看他做煎饼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享受。尤其是那薄脆,在卷进去的时候还能听见“咔嚓咔嚓”的脆响,可以想见吃到嘴里味道一定也不差。
过道尽头是一家卖干果的,大筐大筐的瓜子花生栗子都摆在那里,炒的,五香的,蒜味的,各种味道应有尽有。“货卖堆山,”这话一点不假,货品堆在那里,人们看着心里就有一种踏实的感觉,也不时有人过去问问价钱。那位个子不高小脸盘大约三十多岁的老板娘说话也很是霸气。
“老板,瓜子便宜点呗。”
“我们这里不讲价的,十二块钱一斤,就是买二三十斤也是这个价。”
“那给我来上二斤。”
年根底下,谁也不差钱。掀起门帘子进到里面,才是真正到了市场。
市场里面大得很,一眼望不到头,相当于一个普通小学的操场了。靠西墙一排主要是卖面食,几家面食摊子在热气腾腾地蒸馒头,外面的架子上明亮温暖的黄色灯光照着那些刚出锅的馒头、花卷、豆包,很是吸引人。一股独有的面香让人闻到了妥贴的烟火气。柔软洁白的馒头、豆包还有袖珍小花卷分别静静地躺在各自的竹篮里,像是刚出生的婴儿惹人怜爱。这里的生意总是很好,有的人买回去都不用再热直接吃就可以。
市场从南向北依次是水产区,水果区,蔬菜豆制品区,猪肉区,面筋莜面钢丝面区,调料米面油区,最东头是牛羊肉区。
水产这一排地上从来没有干过,可以看见穿着黑色皮围裙黑色雨鞋的老板,手里抄着一把巨大的罩篱站在那里招呼着过往的客人。我走到这里,总会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左看看右瞅瞅,任凭店家热情地招呼皆不予应答,只管认真欣赏。对于我这种除了鱼虾很少吃别的水产品的地道的北方人来讲,来这里就是上海底动物学的课长见识来了,平时见不到的都可以看到。
货架上一个个透明的玻璃缸,里面有生蚝、螃蟹、蛏子、田螺等,还有好多说不上名字的动物。一个特别大的塑料箱子满是活蹦乱跳的虾。光是虾就有好几种,有平时最常见的虾,有红色厚厚的壳像穿着盔甲的红色龙虾,还有个头小一些买回去拿油炸一下就可以直接全吃进肚不用挑虾线剥虾皮的皮皮虾。
参观完水产区,去蔬菜区买了三四天要吃的菜,便满载而归了。公园与菜市场,一个是精神享受,一个是填饱肚子,精神与温饱都满足了,就是完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