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篇是最近的第一篇关于习惯的内容,因为那天开始阅读《习惯的力量》,刚好今天最后一天,第107天,共计9天。
怪不得《原则》中如此推崇这本书。因为这本书的认为,习惯塑造了一个人,注意,这里的习惯并不是简单的抽烟、早起这种生活习惯,而是说塑造一个人行动、情绪、思维的习惯,一个人的改变意味着他的习惯出现了改变。反过来讲,如果想改变自己,从习惯入手是最佳的选择。这本书最贴心的地方,在最后的附录中有一章节叫《读者实践指南》,我一直坚信,实践才是阅读最终的目的,否则都是无效阅读,而这一个附录让我感觉与作者心意相通。
所以,今天文章的内容就写一篇我自己关于改变习惯的实践笔记,在最终这一章的基础上,掺杂着我对这本书内容的理解,作为我自己的备忘录。你也当做作为改变习惯的实践参考手册。
在习惯回路理论指导下,改变习惯,总共分为四步。通过利用这个理论,可以更容易地改变习惯。
但是在开始做之前,必须要知道的是,“更容易”只是指的是相比于盲目地去改变自己的习惯,要知道习惯的形成非一朝一夕,而改变这个习惯回路,仍旧是一个很艰难的旅程,必须要有足够的决心和心理准备。
但是至少我们知道,改变它很重要,也是可行的,哪怕你是一个抽了30年的老烟民或者酗酒10年。
重新简单回忆下,来自于简单神经反射的习惯回路,包括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在渴求奖赏的驱动下,形成了习惯回路。
在改变之前,你必须先找到你的某个习惯的这三部分。
第一步,找出惯常行为。
惯常行为是最容易发现的,习惯的主体就是这一部分,比如喜欢睡懒觉、喜欢玩游戏、酗酒、抽烟。
惯常行为就是你想去改变的东西。
第二步,找到奖赏。
整个习惯回路的驱动着是奖赏。在习惯形成的过程中,正是大脑认为这一套流程可以满足你自己某一种需求,才会将这个特别的惯常回路记录在你的大脑中。
这个需求你很难去除,比如社交需求、让自己更加冷静、让自己舒服等等,这些需求是符合人性的,惯常行为只是为了满足这个需求。所以发现这个需求是重要的。
但是这个需求并不是像惯常行为这么明显,有时候你也不知道这个行动到底是为了满足你的哪个需求。比如每天下午吃辣条和同事聊天,到底是因为饿了、还是想休息一会儿、或者追求香辣的刺激、又或者只是想和其他同事聊天?为了找到这个奖励,需要慢慢做一些控制变量的小实验,把自己看做科学家在收集实验数据,无论成功失败,都不要太在意,而是着眼于下一次的实验的改进。
以你想吃辣条和同事聊天为例,调整一下这个惯常行为。比如第一天有了吃辣条的冲动后,可以换成吃一个苹果,然后直接坐回座位;第二天,不吃任何东西,直接出去遛弯;第三天,只吃辣条,而不做任何的事情;第四天,什么都不吃,只是和同事聊会儿天。
通过控制行为,获得不同的奖励,尝试了几种后,就可以寻找其中的规律。比如每次行为后,回到桌前马上写下来你当时想到的词语,比如“不饿了”、“放松”、“辣的真爽”、“休息一会儿太棒了”,然后定一个15分钟后的闹钟,看你还是否还有吃辣条的冲动。
通过这样的小实验,基本可以确定到底你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第三步,寻找习惯的暗示。
每一次的惯常行为一定是由某个暗示激发形成的,但这个暗示可以会非常明显,也可以隐蔽到每天站在你的面前,但是你也视而不见,因为影响因素可能非常多,导致不确定是什么因素的影响。
这一步做的就是分离出到底什么暗示激发了习惯回路的形成。很多实验显示,几乎所有的暗示主要来自于5个大类
地点
时间
情绪状态
其他人
紧挨的动作
请在这个冲动出现时,马上写下来上面的5种状态,比如:
地点——办公室
时间——下午3点
情绪状态——疲惫
其他人——无
紧挨的动作——刚才在写稿子
统计5~7天后,你会很明显地发现到底是什么是这个暗示。
第四步,制定计划。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经过3步,你应该基本可以发现你的这个习惯回路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框架了。
所以,最后一步就是尝试去改变。比如你知道你的惯常行为是在3点半的时候,打开一包辣条吃,并和同事分享并聊天。通过实验发现,辣条并不是关键,而是为了休息放松。所以定个3点半的闹钟,当感受到疲惫时,叫个没事儿的朋友或者拿个苹果边吃边走,下楼转一圈放空大脑。
相信一段时间后,这个习惯就开始被改变了。
你会发现,这时候暗示还在、奖励依旧可以满足,只不过惯常行为已经被替换成吃水果这种更健康的习惯,而不是一包钠和卡路里超标的辣条。
虽然改变习惯真的会非常难,而且有时候肯定会有很多反复和失败。学会对这种失败已经有所预期,哪怕遇到失败也会重新拾起来,在这套习惯回路框架的指导下,积极地对待习惯的改变,这些陋习最终一定会被逐渐替换成更健康的行为,塑造一个更好的你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