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蔡康永是在奇葩说,他智慧、博学,把所有的唇枪舌剑,硝烟弥漫都消融在了淡定,平和、斯文却逻辑与杀伤力极强的言谈中,不愠不火,不急不燥,大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情怀,再加上干净的脸庞得体的着装与温文尔雅的神情,瞬间爱上这个凉薄又温暖的男人。他提出的“舒适做自己,取悦自己”观念深得我心,“舒服做自己”应该是一个人最高的精神追求吧?
但”舒服地做自己”这看似完全由己的一件事却着实不太容易——只有社会、家庭与个人的文明、包容程度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才有“舒服做自己”的可能吧?
自古受“学而优则仕”“中庸”“从众”等思想及“村居文化”等影响,“自我”概念曾被严重淡化。
“入仕”讲究研习规则,学会揣摩与被揣摩,隐藏淡化自我,穿衣行事想法万不可“秀于林,拔乎众”;另外,广袤农村的“村居文化”与“几代同堂”的群居家庭生活模式更养成了大众“放个屁都被掂记”的社会热情习性,你的穿着,喜好,婚恋,家庭,甚至于床上的房事都被热情地惦记讨论,如此,个人行为甚至思想被严重社会化,个人的言行举止均被社会强拉着趋同,“你是你又不是你”,所以你敢染红黄蓝绿的头发,敢适龄不婚不育,甚至来个同性恋试试?
受传统文化影响,家庭与学校教育都习惯进行“与人为善、大公无私”的公德教育,鲜有提及“自我满足与舒适”,低层次家庭尤甚。
小时候被父母教育“好的东西要让着别人”,哪怕自己再喜欢的东西,如果别人讨要也尽量满足;长大了工作了,我们被教育不要斤斤计较,要服从领导,为人为善;结婚了,我们被教育要善待公婆,供养父母,无论如何“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嫁娶什么样的伴侣,住什么样的房子等等,都被父母、亲友以“爱的名义”绑架逼迫着,独独忘记问自己“自我需要什么”。这些急于与别人“同化”的心态在低层次的家庭表现尤为明显,因学识、能力、境界相对较低,他们通常难以建立自己独立的价值观,他们对是非对错的判断更多依赖别人,所以对子女的教育,往往以为“迎合”“从众”才是最好的,要求子女们“无私,忘我”,急于被别人接纳,认可,稍有自己的思想提自我需求则被视为自私自利。如此公而去私的教育往往容易培养两种人,一种是满嘴伦理道德实则“杀妻弑子”的刘备式伪圣徒真小人,一种是一味逆来顺受,委屈求全的烂好人。
社会与家庭外,能否“舒适做自己”,取决于个人的文化层次、经济能力与精神追求。
现今,社会的文明程度与包容度已大大提升,“百花齐放才是春”的开放、包容的意识形态已逐步形成,人际交往之间界线感也已逐步建立,现如今能否“舒适做自己,取悦自己”很大程度取决于自己的文化层次、经济能力与精神追求。蔡康永良好的家世,学识与修养都让他对金钱、名利有“千帆过尽”的淡然,他对生活能主动驾驭,由心选择的前提下,选择了“舒适做自己,取悦自己”;陈道明在浮躁演艺界里守住底线,读写,写字,追求“心的宁静,舒适做自己”,而小S则凡事要强,金钱、名利、家庭,什么都想掌控,活得很拼,但始终缺少安全感——她忙着取悦观众,取悦媒体,取悦老公,取悦父母,却独忘记了取悦自己;平凡如你我,在能力与财力都不足的情况下,为了生计,为了子女,父母,工作,在竞争激烈的当下,要想能真正“舒适做自己,取悦自己”则需要漫长的储备、累积与提升。
当然,“舒适做自己,取悦自己”是在具备一定社会阅历后的一种主动选择,是个人自信的充分体现,是一种能与社会、与自己和谐共处的文明修养,是既要体恤别人也要呵护尊重自己的淡然情怀,是社会意识形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个人精神文明的极致追求。但在个人意识极大苏醒,社会风气浮躁的当下,也有很多人对“舒适做自己,取悦自己”理解出现了偏差——有人在经济条件,个人能力都不足的情况下,持着“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论调,为取悦自己而拼命压榨父母;也有人为追求能过上所谓的“舒适”生活而拼命追求金钱名利,枉置道德与法律底线,这样的“舒适”是对文明、道德甚至法律的亵渎。
日益包容、文明、选择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为个人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很多时候暂时的妥协或许只是为了明天更好的储备。我们如果能坚守内心,努力提升、积淀,有一天,我们也可以如蔡康永先生一样“舒适做自己,取悦自己”,为了那“爱自己,跟自己愉悦相处,生活由心选择”的终极目标,我们一起行走在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