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和谐,才有爱的能力。
按照客体关系理论,关系的两极——“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同等重要。假如关系中的一极过分强大,而另一极过分虚弱,那么这个孩子一定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若父母溺爱孩子,这个孩子的心中只有自己,而没有别人!
溺爱孩子的父母是为了孩子而存在的。这类溺爱孩子的父母,小孩是他们实现自己欲望或目标的工具和对象。
正常人是不会乐意和一个在溺爱中长大的人建立关系,因为这个人只知索取,而不知回报。即便他意识到这样做不好而想改变,改变也很难,因为内在关系模式一旦建立,再想“动大手术”是很难的。
如果一个人被父母溺爱长大,导致“内在的父母”,一极非常虚弱,而“内在的小孩”一极非常强大,那么会导致他只知道索取,不知回报,他有这样的内在关系模式,会严重缺乏爱的能力。
爱是什么?是自爱和爱别人!
会爱的人,有一个内在平衡关系模式。内在父母爱内在小孩这就是懂得了自爱;内在小孩爱内在父母,懂得了爱别人!
一新闻,因痴迷刘德华而闻名的杨丽娟就是一个例子。她从小被父母溺爱,只知索取的一个孩子,父亲死了缺乏哀伤,缺乏爱的能力。
杨丽娟被溺爱长大,导致她的内在关系模式是,“内在的父母”极度虚弱,“内在的小孩”极度强大。她成了一个只知道索取,不知回报的人,没有爱的能力的人!
而杨丽娟父亲内在关系模式恰恰相反,是“内在的父母”极度强大,而“内在的小孩”极度虚弱。总之,也是严重失衡的。他父亲成了一个只会爱别人不会爱自己的人!这个逻辑发展到极点,就是他为了满足女儿的不合理需求而牺牲了自己的一切。
所谓关系的互补性,常常是两个失衡的关系的相互弥补。这位父女就是关系的互补,杨勤翼的“内在的父母”过于强大,杨丽娟的“内在的小孩”过于强大。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的关系反而是比较和谐的。但是,他们两个人与正常人都无法相处,因为正常人受不了杨丽娟的索取,又受不了杨勤冀的从不肯索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