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一个尚存天真、渐近成熟的年龄。
除夕,一个举国欢庆、万家团圆的夜晚。
把15岁与除夕同时定格在一个镜头里,所有人的脑海都会下意识地浮现出各种美好、温馨的画面。
然而,云南镇雄县的小龙却选择在这个辞旧迎新的夜晚,把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让人无限希冀又无限憧憬的15岁。
小龙在除夕夜里,通过喝下农药这种残忍而又痛苦的方式与世界诀别。
小龙走了,但是他走的并不彻底,因为他不仅留下了家人的无穷想念和悔恨,也给这个世界留下了无尽的耻辱和反思。
愿世间不再有下一个小龙春节的前前后后,总有许多与过年应有氛围不相称的事件,给人们原本喜庆、欢娱的神经增添一份份沉重的悲伤和痛苦。为了不再重新触动一些人的伤痛,此处不去提及。
而小龙的离开,却是这许多悲伤和痛苦中,最最让人心痛、最最让人悲哀、也最最应该引起人们警醒的悲剧。
留守少年,一个充满酸楚和问题的社会群体。小龙就是其中的一员。
小龙正就读初三,于其所处的年龄而言,除去天真烂漫的生活,理当承受的压力应该仅限于日常学习和即将到来的中考。当下亟需的应该是父母对他身心成长的关爱,对他学业进退的帮扶,以及对他人生道路的规划。
然而,从他那份充满血泪的遗书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的却是其家庭的贫苦和不幸,以及所有留守儿童都普遍存在着的爱的缺失、教育的失范,以及内心深处那“无奈的挣扎,泣血的疼痛,带泪的呼唤”。
正是这些内外因素的叠加,才让一个原本应该尽享人间大爱的孩子,过早地感受到了社会的不公,感受到了家庭的寒冷,感受到了生活的无望。
而其过于柔弱、尚且单纯的心灵一方面被动地承载着巨大的压力,一方面又缺少正确的排解和疏导,久之便造就了他性格的孤僻和乖戾,以及自尊心的极端强大和极端脆弱(这两个极端的共同存在,体现在现实中就是过于敏感,而承受力又极差)。
愿世间不再有下一个小龙小龙在他的最后遗言中呐喊:为什么别人都有好的家庭,为什么?我没有,别人都有一个美好的童年,而我却只有在阴暗的阳光里度过,我不希望有什么好的生活,我只希望我有一个好(的)个人生活,不受他人的气。
小龙把自己的死归罪于他的父亲,并正式申明:我的死与我的家人有着很大的关系,原因是我爸爸他总是给我压力,给我难过,我死了是对我自己的一个解脱。
但是,一个年仅15岁的小龙却也站在自己的角度道出了他对于父母的认知和同情:上有七十几的爷爷奶奶,下有十八九岁的哥哥......我的爸妈在(这)些年里没有一天是他们照顾我一天过,但我不恨他们,因为他们有很大的负担......(我死了)为他们(省)下一笔钱。
当然,我们有足够多的理由去怪罪小龙的父亲:脾气过于火爆,动辄迁怒于小龙,致使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不懂得教育,没有将正确的父爱渗透到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中;不善于沟通,无法排解堆积在孩子心头的种种痛苦。
但是,真的就如小龙说的那样“爸爸,我死了,你就高兴了,因为不会有什么事会烦你了”吗?
不!绝对不!
我们有理由怪罪小龙父亲,但同时我们也有更充分的理由相信,小龙的死带给小龙父亲的将是更大的痛苦和永生的悔恨。
我们可以恨恨地冲着小龙父亲说一句:活该!或者我们也可以愤愤地骂小龙父亲一句:该死!
但是,痛定思痛。在惋惜与愤怒之后,我们更应该从小龙和小龙父亲身上得到反思和省悟:
是什么让这些父母不得不背井离乡寻求生计?
是什么让这些父母不得不让自己心爱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
......
归根结底,是贫穷,和对改变贫穷的无助与绝望!
想一想吧,贫穷已经杀死了多少无辜的生灵!
而改变留守儿童和困难家庭生存现状的出路唯有消灭贫穷!
愿世间不再有下一个小龙在小龙的遗书里,还有其幼小心灵的一份稚嫩的期望,也是对所有为人父母者的一份沉重的嘱托:我还很年轻,不是那么想死,但我受不了气,不要把脾气撒在自己儿女身上,他们是无辜的,上帝把他们送你们身边是希望他们得到爱,而不是父母的怒火。
如今,春节已过,新的一年开始了!
有多少家庭已经面临或者即将面临着骨肉分别的无奈和痛楚,有多少孩子已经成为或者即将成为新一轮的留守儿童。
此刻,让我们共同祈盼这世间多一些幸福和富足,少一些贫穷和困苦!
让我们共同祈盼“儿童”前面不再冠以“留守”的修饰,而不得不留守的儿童里也不再有下一个小龙!
(以上引用原文部分的括号内容为记者注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