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两天读了于谦老师的书《玩儿》,于老师是一个很真诚的人,也是一个很会玩的人。书中都是于老师的亲身经历。看到于老师讲钓鱼掉河里那段,既真实又很好玩儿~
诳鱼达人
我就想起我小时候,也特别喜欢玩,钓鱼我不擅长,但是在诳鱼这件事情上,我认为自己一名专业的高手,诳鱼需要渔网,没有咋办呢?毛主席教导我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渔网我都是自己制作,绿色的纱窗布(绿色纱布近水草颜色,鱼儿不容易起疑心~哈哈哈),粗一点的铁条,棉线,缝衣针,绳子,有了这些就可以制作了,现将铁条弯成圆环形状,将纱网蒙在圆环上,形成圆柱状,再用缝衣针固定,用绳子对称绑在圆环的四个点,渔网就做成了,诳鱼的是诱饵,吃剩的鸡骨头最好,火腿肠次之,最好再带上一块馒头,下网时候,将鸡骨头放到网里,网里再放入一小块石头,有利于网顺利的沉入水底。诳鱼时选择地点特别重要,一定要选择水流比较缓慢的水域,水不要太深,目所能及,最好再有水草的地方。下网后顺着水流的方向将馒头搓成沫,撒入水中。馒头沫顺着水流整好落入网中,下网也不要太深,眼睛能观察进鱼的情况,一般我用网能诳到好几斤虾。在水边,经常和几个光腚的伙计游泳,逮青蛙,捉蜻蜓,捞鱼,在池塘里玩耍,回想起来仿佛是一副精美的风景画~回到家老太太把捉的虾给炸了,用煎饼卷起来,一番美味啊。那个时候没有手机、没有IPad、没有电脑,但玩起来很快乐,人与自然的结合,那种惬意,那种天性的释放,是溢于言表的。虽然说时代不同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玩法,然而我认为现在的孩子不一定能够感受的到那种和自然一起的快乐,那种满足,那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充实感,这些都不是电脑游戏能给的~
全村的骄傲
说起起捉蝈蝈,我是我们全村的骄傲。每到仲夏和老弟跑到山上捉蝈蝈,越大的太阳越好,因为太阳越毒,蝈蝈叫的越响,越容易发现目标。说老家的蝈蝈一般都趴在酸枣树上,如果下手去逮,很容易扎到手。而且这种生灵的反侦查能力很强,一旦发觉危险,一边叫,一边往酸枣树的根部草丛里爬,一旦有危险就会两腿一登,掉到深草里,加之本身的自有色彩,不容易找到。所以捉蝈蝈是个技术活,这个方面我有绝招,取一根竹竿,将竹竿的一头从中间拉开一个五厘米左右的口,然后带一只蚂蚱,将蚂蚱的头部夹入竹竿,一般蝈蝈叫的声音越大,和它的饥饿程度成正比。将夹入蚂蚱的竹竿,蚂蚱屁股缓慢的伸到蝈蝈嘴边,蝈蝈一开始会有一点试探,等蝈蝈开口吃的时候,它的警备心就完全放下了,这个时候可以用竹竿挑逗一下蝈蝈,引诱它爬上竹竿吃蚂蚱,等蝈蝈爬上竹竿吃蚂蚱的时候,缓慢的将竹竿移到空旷处,这个时候观察蝈蝈头顶的须特别关键,蝈蝈警觉的时候,它的须会向雷达一样来回转动,须不动的时候说明它觉着很安全,移到空地上捕捉,就很容易了(此刻我想到了一篇古文,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止增笑耳~)一方面可以顺利的逮到蝈蝈,另一方面可以不回伤及腿和须,确保了蝈蝈的品相,捉回去放到用高粱杆编的笼子里,一遍吃饭,一遍蝈蝈叫,别有一番滋味。从心里透出来的那种喜欢和惬意。那一刻和于老师书中所描述的内心欢喜是一样的,无法用语言表达。
回到《玩儿》这本书,里面最让人伤感的还是三哥,三哥很聪明,什么模具,栓鸟的各种小物件都做得很精致,一直憋着一股劲想要有所成,身边的朋友都飞黄腾达,成了大老板,或者手眼通天的官员,自己还是很“平凡“,心有不甘,最终抑郁上吊自杀,这对我触动很大,文革时代,甚至可以说纵观中华历史长河,有多少英雄豪杰平生夙愿未了,这些只是有名姓的。没有名姓如满天繁星,和他们比起来,无论在才华上,还是在做出的事情上,我们又算得了什么呢?草木之人,沧海一粟。人生短短几十年,有自己的爱好,有工作,有朋友,把家庭整得明明白白的就挺好。有机会就去争取,没机会沉浸在自己的爱好里,与一二知己聊聊天,陪陪家人挺好。有人说你不能这么消极,年纪轻轻的玩儿退休之后人玩的。我个人觉着,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中,大家面临着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平时可以工作累,身体累,但是心不能累;生活苦,压力大,心和精神要适当愉悦。一个人一个人的活法,自己觉着好,才是真的好。我不敢教育别人,我写诗也好,写东西也好就是图个乐,如果有朋友看了回忆一些快乐的事情,我就挺开心了。至于能从文字中间,学到什么东西,悟出什么道理,都是大家伙自己的智慧。我本身也没有那个能耐,那些觉着没啥营养、看了消磨你意志的,我也没那么大本事,能影响到您。您可以追求自己喜欢的,挺好~最后,祝愿看到文章的大家伙儿,能够有自己的爱好,玩儿好~ 玩儿好了,身心愉悦,这不挺好的么?还是推荐大家看一下于谦老师的作品《玩儿》,比我写的有意思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