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日更千字
攻击性的意义

攻击性的意义

作者: 月小姐的花园 | 来源:发表于2017-10-20 23:43 被阅读25次
    攻击性的意义

    学校门口,围着一大推接孩子的家长。

    儿子从幼儿园放学出来,年轻的妈妈一边高兴的迎上前去,一边在喊,“幺儿,妈妈在这里”,但孩子并没有向往常一样,欢快的连蹦带跳奔向妈妈。妈妈担心的看着焉巴巴、一脸不高兴的儿子,心想一定有什么问题。

    今天怎么啦?谁惹我们家儿子不开心了?

    妈妈,小明打我。

    那你打他了吗?

    没有,我向老师告了他。

    告什么告呀!他打你,你为什么不能打他呀!

    老师说的小孩子不能打架。

    儿子,这件事你要听妈妈的,你一定要记住,下次再有人打你,你一定要还手,并且一定要打赢。

    .......

    类似这样的对话,在我曾经接送孩子偶尔会听到。但第一次听到时,我忍不住多看几眼家长,想看看到底什么家长这么没素质,怎么能教唆孩子打架这样的坏事呢?那不是把孩子教坏了吗?我们中国的家庭教育怎么变成这样了呢?(现在想起,当时的我真还有点忧国忧民的觉悟。)

    我曾问过一个知识分子类型的家长对这件事的看法,这位家长认为,如果孩子从小一味忍让,长大后的性格势必软弱,孩子的反抗,孩子的攻击性,一方面会让孩子产生力量与自信,而不是遇事躲闪;另一方面孩子之间发生矛盾,他们会寻求方法去解决,有时两个打架的孩子反而成为了最好的朋友。就像的电视上经常说的“不打不相识”。

    他的一番话,解开了我心中的疑问。虽然我认为上面故事中年轻妈妈的语言尺度拿捏不好,但这时候孩子的攻击性的表达是对孩子成长是有好处的。

    正如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认为,攻击性等同于活力或动力,他认为,每个人的自我就像是一个能量球,能量球伸展自己时自然就会有攻击性产生。

    从心理学角度看,攻击性本身就是人类的一个本性,当孩子向他人展示攻击性时,在好的促进环境中,与他人建立了一种关系,展示自己的热情与活力。在坏的环境中,攻击性就会变成破坏性,并可能以反社会的方式显示。

    攻击性的意义

    这让我想起一句很多男人喜欢说的玩笑话,“男人不坏,女人不爱”,有攻击性的坏男人,他总是真实的,总是特别有魅力,反之女人也如此。原来,我眼中看似的玩笑话,居然蕴藏着心理学原理。

    那么,攻击性可以是好的,只要我们真实表达自己的攻击性,或者说我们真实表达不满、暴怒,同时学习如何接得住他人的攻击性,转化成一种光,形成一种能量,让这种能量在关系中自然流动,那么人的活力自然增强,自然变得自信与热情。

    这又让我想起很多服务岗位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如果他人的攻击性已经具有破坏性,那是否也“不还手”、“不还口”吗?这不是是违背了人的本性吗?那工作人员的攻击性又该如何释放呢?我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些问题,相信在继续学习心理学课程中一定能找到答案。

    武志红老师知识要点小结:

    攻击性是人类的一个本性,剥离了攻击性的人,也剥离了自己的本性;而具有攻击性的人,则是真实的,因此更有魅力。
    精神分析有个说法:儿童需要获得这种感觉——母亲或客体可以在他发出攻击后而得以幸存。孩子因为有全能自恋加攻击性,所以天然地认为家里的所有不幸都是他的攻击性导致的结果,从而会压抑自己的攻击性,或者即便释放,也是以破坏性的方式呈现。父母需要特别提醒孩子,家里的这些事情不是他导致的。
    温尼科特认为,攻击性等同于生命力。如果母亲在婴儿攻击下得以存活——母亲既没有死去,也没有离开,同时也没有报复惩罚他,那会让婴儿意识到,母亲不是他的一部分,不在他控制之下,是他之外的另一个存在。当母亲能接住婴儿的攻击,母亲就与婴儿建立了联系,一元关系里的攻击性,就变成二元关系中的热情。
    活力,总是带着攻击性的。不管怎么惧怕攻击性,我们其实都体验到,如果一个人身上没有攻击性,他很容易像是虚假的,很难和别人建立起生动真切的关系。
    攻击性的意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老九_4add:生活处处是智慧,关于温顺与攻击,关于如何与他人和世界达成和解进而建立更为纯粹的情感够我们一生探求的。
        月小姐的花园:@老九_4add 是的!生活处处是智慧!

      本文标题:攻击性的意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ypb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