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Yan4911
图片来自网络作者介绍:李迅雷
*中泰证券兼齐鲁资管首席经济学家
*上海市人大常委、人大财经委委员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常委、经济委主任、金融委主委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学术委员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特约成员
*政府多个部委决策咨询专家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
曾任:
海通证券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
国泰君安证券总经济师兼首席经济学家
从事宏观经济、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工作二十余载,编著、翻译经济及证券类书籍多部,并在各类学术性刊物上发表论文、研究报告百余篇,所主持的各类课题多次获奖,曾荣获“本土杰出研究领袖”、“上海市十大青年经济人物”、“沪上十大金融创新人物”等荣誉。
(01)
一直以来,市面上探讨宏观经济和经济数据分析的书籍如汗牛充栋、几近泛滥,其中不乏精品但也充斥着大量的“伪品“,很多都是滥竽充数的低略之作,误人子弟且毫无价值可言。笔者不但读过很多官方出版的经济类书籍,也读过草根成长起来,有点“野路子”的民间经济学家如牛刀、时寒冰等人撰写的书,众家之言当然都要证明自身的观点如何正确,对未来的趋势研究如何前瞻,但关键是读者本人要有自身的判断能力和主见,不能被别人引导着“被洗脑“。
中国人讲究看问题要用辩证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面对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不确定性因素实在太多,完全照搬西方的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的清楚中国的经济发展缘由和将来发展的趋势,国内经济学家们普遍感到有些迷茫,使用世界的普遍规律性经济学理论分析中国的情况不灵了,用以前国内的辩证性思维分析问题也有些落伍了。笔者感到,对中国的问题要站在中国以外进行独立客观的分析,同时对经济数据也要抱着怀疑的态度进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要使用多维度、多角度、多时段的分析方法研究和分析国内的情况,因此笔者阅读这类书籍也是常常带着自身的思考去分析和求证,并不完全赞同书中全部之观点,有时甚至是质疑与怀疑并存,因为谁也不能完全看清过去,更别提准确预测将来,因此阅读书籍有启发和收获更好,无甚收获也没有什么,只算没事看了个闲书便罢。
(02)
近期,网上推荐了一本著名经济学家李迅雷的《经济数据背后的财富密码》,该书是李迅雷从事经济研究近三十年来首次成果集锦,亦是他把脉国内宏观经济发展走势的扛鼎之作。全书由点到线,由线及面,在国内经济数据基础上建立模型、多维度实证分析经济现象背后深层次的运作规律,探寻统计数据背后的真正内涵,揭示国内资本市场的投资逻辑,帮助读者掌握经济数据背后的财富密码。笔者利用几天的空闲时间仔细阅读,总结起来主要有几点收获和启发。
第一,“图书管理员”又出来一位名人。曾记否,老子、毛泽东等人都曾做过图书管理员,使得笔者对图书管理员这个岗位也很是向往。作为上海财经大学的名牌大学生,没想到李迅雷也做过图书管理员,并且因为这个岗位之刺激而发奋读书学习,因此成就了以后人生的重大转折。现在看来,无论好坏,图书管理员这个工作也算是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
第二,大量的阅读和不断深入的思考是提升智慧、启迪心智的重要基础。君不见,但凡出过书、写作发表文章的诸人都在介绍自己成功经验时字里行间处有所炫耀的必是小时候大量的阅读、看小说。前不久,笔者阅读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人间最美是清欢》时也是这样,小时候把书都快翻烂了。当然了,李迅雷这方面也没有幸免这个套路,别人因“文革”荒废了学业,而他因为喜欢阅读而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当然,这个不算吹牛,是好学上进的优秀青年的人生必修课,否则就没有背景又没有贵人相助,你说让他怎么出人头地。得益于他的勤学奋发,得益于父亲教导他与数字打交道好一些的教诲,他选择了统计学专业。虽然统计学专业他不是高材生,但并不妨碍他顺利毕业。虽然,命运跟他开了个小玩笑,他被分配留校并成为一名“光荣”的图书管理员,但很明显有点委屈了一个名牌学校学习统计专业的大学生。借助三年的图书管理员之便,他勤奋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不时发表的一些小文章使得他的自信心逐年增强并勇敢的迈出了辞职下海的第一步,并在以后长期坚持学习和思考,尤其是不时撰写文章发表,才有了这个今年该书发表的契缘。虽然他没有国外留学的背景以及任职华尔街金融公司的经历,但并没有妨碍他利用自己所学专长成为国内知名操盘手的人生成长。
第三,观念就是用来打破的,但独立性和客观性却是必须坚守的底线。笔者十分欣赏李迅雷的研究态度和坚守的信念,这是很多经济学家很难秉持和坚守的。从研究分析的角度来讲,任何研究都离不开统计数据,统计数据质量的好坏又会影响到研究结论。李迅雷是统计专业毕业的,曾经的统计学子虽未从事统计行业,但却始终离不开统计数据的支撑。该书中,李迅雷前面很多文章都是对统计数据的质疑并提出了自己怀疑的依据,虽然有些有点牵强附会且理论支撑不足,但并不妨碍作为研究者这种敢于怀疑且仔细求证的劲头值得称颂。毕竟,国内类似这种仔细钻研经济数据并敢于提出自己观点的人才也并不多见。虽然他的方法未必科学合理,而且如果真要较真的话也不见得能够完全站得住脚,但是研究的乐趣就在于获得新的发现,而且是他的研究结论与别人不同,这是他一直孜孜不倦予以追求的乐趣之一。国学大师胡适曾言,对待事情应该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样才能揭开事情的本来面目。笔者也希望经济学家们都能够学习李迅雷这种钻研的精神,不怕观点对错,就怕不懂装懂。不怕狂妄自大,就怕不学无术。
第四,思维领先才是“挣大钱”的首要因素。“买自己买不起的东西”,这是李迅雷与读者分享的投资之道。在他看来,想买而买不起的东西是大家公认的好东西,也是价格不菲的稀缺资源,当你的投资思维有别于大众,领先一步行动,才能进入“少数人发财”的队列。由此,李迅雷提出要走在“恩格尔曲线”前面。从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投资机会看出,随着恩格尔系数的下降,人们的致富路径从出卖劳动力到实业投资,从股票买卖到资本并购,社会财富向勇于冒险的人集中。“买自己买不起的东西”也并非提倡盲目超额消费,而是指投资加杠杆。但在全球经济放缓的今天,加杠杆的风险加大,应对此予以谨慎。
李迅雷指出,从收入分配的角度看货币超发,会导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并对居民资产配置和消费带来影响。由于居民可投资资产高度集中在高净值群体中,导致各类资产价格普遍偏高。从政策维度看,李迅雷认为,“稳重求进”作为经济政策总基调,意味着有两条底线一定要守住:一条是稳增长底线,一条是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由此对应的是两方面改革:一是国企改革,二是金融体制改革。国企改革中,混合所有制应该是最主流的模式。金融监管的目标是减少经济“脱实向虚”的部分,减少表外增加表内,增强透明度。在厘清宏观经济形势和发展逻辑的六大维度之后,李迅雷分析了2017年下半年的经济走势及主要行业特征和资产配置。他汲取“美林时钟”工具的精华,提出了“中泰时钟”概念,从四个维度划分经济周期,并用自上而下的宏观视角来研究配置策略,对宏观指标分区间来考察其对资产价格表现的大体影响,同时对不同阶段的资产配置问题开展了系列研究。2017年下半年,他更看好大消费与蓝筹,建议可把握人口逆流楼市的结构性机会,加大配置国际定价的资产或商品。通读全书,李迅雷总结自己十多年的学习工作与深入研究的成果,对于读者分析国内经济发展及对经济领域的研究是有一定的道理和前瞻性的,这点不容否认,应该给于充分的“点赞”。
(03)
值得商榷的地方也有两处,笔者提出来以供大家思考:
第一,国际视角仍有欠缺,立足国内往往只是“梦里看花”。纵观全书,李迅雷的一些观点和判断不乏可取和高明之处。例如: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分析、对金融情况的分析也比较清楚,尤其是他擅长的领域---对股市的深入分析就很独到,不足之处就是在进行国际比较时,对国外的经济发展和相关情况分析的不是较为深入和有力,只是简单指标的对比,没有说清楚为什么会这样,国外对国内的影响因素。笔者认为,作者站位于国内,因此对国际和国内的联动发展和相互影响仍在认识过程中吧。
第二,对统计数据的怀疑没有充分的依据。书中列举了很多统计数据,并对重要指标的统计数据表示怀疑。如城镇化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都被低估,投资、农业人口数量等被高估等。实事求是的讲,统计数据只是研究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参考与依据,它的主要使用领域是速度和指数,纠结于具体的数据大小是研究者自身的认知局限,更准确的使用方法是采用模型录入数据并观察一段长期的发展与变化,这才是使用统计数据的正确方式。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现行的统计方法和理论仍然依靠的是借鉴并采用前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计方法,况且各种情况非常复杂,很多企业和个人故意隐瞒真实的数据和收入,以便逃避税收征缴和个人纳税,还有国人普遍的戒备心理,使得统计数据在目前社会配合度不高、处罚不严厉的情况下很难获得完全准确的数据。随着国家法制建设不断健全,国民素质不断提高,对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监管不断严格,才能逐步推进统计数据准确性的不断提高。
大哲学家罗素曾在他的《幸福人生》中谈到,自由与幸福是人类两大基本生存价值,他以为知识分子的使命,就是为人类找到自由之路与到幸福之路。笔者认为,类似李迅雷这样有观点、能够潜下心来深入分析经济发展的人才并不多见,国内很多行业的专家身上都充斥着浮躁与虚荣。实际上,社会上能够将自己的从业经验与经济理论相结合,并成功指导别人取得财务自由和成功的人才并不多见或者说凤毛麟角。虽然,笔者不见得完全认同李迅雷书中所言的全部观点,但并不妨碍笔者对李迅雷这本书的推荐。如果类似李先生这样的人才多一点,国家的经济发展才能够在质疑和反对声中,不断纠偏转到正常的轨道上实现良性发展,我们绝大多数人才能寻找到自由与幸福,国人的生存价值和幸福满意度才能够不断提高。
图片来自网络我是Yan4911,追求不惑人生的普通人一个。平时看看书,聊聊天,喜欢和大家一块围观吃瓜,找一些朋友聚聚,聊聊人生和智慧,找找幸福和快乐。喜欢我,就关注我吧!祝您幸福快乐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