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你的观点视角来说,意思基本是这个。对的。
但是,范浚是学佛参禅的,解放以前的人,都是信一点佛,不信吗,也不十分排斥,不象我们这些经过文革火炼的凤凰,对佛家绝对排斥,绝对持批判的态度。那么这个事情就比较难办了,要一个不懂佛家的人去解释有佛法修养的人写的东西,就只能“哈哈哈了。
关于心,佛家分“意识心”也就是妄心,和真心。从唯识学来说,就是“八识”。前六识都属于意识心,第七识末那识,和第八识阿那耶识。学佛就是恢复本性,破这些“识”,不被他们所左右。也就是恢复到人原来的清净心。心字同一个,境界却有天壤之别。关于清净心,靠悟,它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表述的。所以要参禅悟道。
悟道有几个层次,首先是理悟,道理要懂,然后是证悟,身心都体悟到,比如吃东西,味道自己尝过了。最后是大彻大悟。范香溪先生,理悟的境界非常好,这从他的文献中可以窥探到,因为这部分范氏后人没法篡改,其它的就难有真实的东西。《范香溪集》在元初几乎绝迹,已经没人能读到了。
再次复出的文集,就那个了,哈哈哈。
心箴第一句:这要从佛家的“大千世界”的观点来说,佛家说这个世界有多大?一个小千世界由一千个银河系组成。三千个小千世界组成一个中千世界,三千个中千世界组成一个大千世界。世界到底有多大,佛说,不可数。再说到人。佛说,人身之难得,如大海之盲龟。
一个人成为一个健康的身体,也就是暇满之身,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尽管宇宙之大,人身体形之微,但他有一个好处可以修道,可以亲闻佛法。如果是其它众生(动物或者细菌),这个机会就没有了。禽兽的观念,又和我们不同了。从佛家的观念和人的区别不是太大,地位是平等的,但它们没法修道,不能闻法。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不知道自身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步。但它们是有灵性的,也有智。
所以范香溪先生写道:
茫茫堪舆,俯仰无垠。
人于其间,渺然有身。
是身之微,太仓稊米。
参为三才,曰唯心耳。
往古来今,孰无此心?
心为形役,乃兽乃禽。
唯口耳目,手足动静。
投闲抵隙,为厥心病。
一心之微,众欲攻之。
其与存者,呜呼几稀!
君子存诚,克念克敬。
天君泰然,百体从令。
世界是那么大,人身是那么难得。为什么人是三才之一,因为有那个悟道修道闻法的功能啊,古往今来,尽管人人有一个暇满之身,有这个悟道修道闻法的“心”,修道的人如麻如粟,有几个成就的?因为“心”病,摆脱不了意识心,都被它牵着鼻子走,这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只有君子,用诚心,恭恭敬敬,才达到“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这个悟道的境界。
这个修道悟道闻法的心,必须有一个存诚,克念克敬的作为,才能成就。朱熹看中的是这个。上面所说的这些佛理,范香溪也好,朱子也好,他们都是十分精通的。朱熹要取佛家的精华来充实他的理学,但又不着痕迹。他是个集大成者,只要对他的理学有用的他都要,但他要改变你的外貌,佛家的东西,他要,但不能让人看出来,把痕迹抹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