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一过,距离春节的日子也越来越近,可以进入倒计时了。
春节,如同一位待嫁的新娘,在等待着出嫁的日子,使得所有人都在为它做准备。
瞧!大街上熙来攘往的人流,手里提着大兜小兜的包裹,急匆匆往家赶。
想起小时候的扫家,总是选择一个有暖阳的冬日里,把家里的物件一样样搬出来,摆放在院子里。
妈妈一声令下,有人在外面擦灰,有人在屋里打扫,各司其职。待到屋子清扫干净后,院子里的东西也擦得洁亮如新,然后再一件件抬回去放到原来的位置。一般耗时差不多一天。
然后,就是擦玻璃了。过去那种如“九宫格”般的玻璃,擦起来真叫个费劲儿。只能一小格一小格慢慢地擦,着急也没有办法。不像现在都是一整块大玻璃,擦玻璃器用三下五除二就擦得窗明几净。
屋子和玻璃清扫干净后,接下来是洗洗涮涮。首先把能拆下来的布统统洗一遍。比如:门帘、床单、被套,还有围墙布。什么是“围墙布”,我解释一下,很多人可能听不懂。
过去的时候,屋子里的墙面刷的都是白灰,人往墙边站立或坐时,挨着墙的衣服上就会蹭到一层白灰。所以,父母就围着床四周订上一圈宽度一米左右的花布,就是“围墙布”。
有的是贴一些好看的纸,叫“围墙纸”。如果是围墙纸,来年直接撕下来换新的就OK了。
忙完这些就快到腊月二十三左右了,就开始蒸、煮、煎、炸,厨艺大比拼了。蒸馍馍、枣山、枣花、人口馍等一堆的馒头。煮油个嘛、油花、油糕、油角,还要炸肉丸子、炸豆腐,剁饺子馅等各种美食储存起来,等着过年。
那时候家里大多数都没有冰箱,我们就在院子里放一口大缸,里面盛半缸或者三分之一的水,等着老天爷把它冻住结成冰后,一个纯天然的自制冰箱就成了。
然后放上我们需要保存的食物即可。一般情况下,可以存放半个月左右。印象中小时候的冬天很冷很冷的。那些油炸食品也耐放。
转眼大年三十除夕夜到了。记得小时候,每年除夕这一天,也是忙得脚不沾地。上午爸妈做收尾工作和打扫卫生。
这里摸摸,那里望望,好像检查组般挨个审查一遍,看看有无遗漏的地方。妈妈随后给每张床都换上新的床单、被套、枕巾,帮每个人拿出明天要穿的新衣服。
下午我和哥哥负责贴春联,还有架年火。我一手拿着对联,一手端着浆糊。哥哥则把旧的对联撕掉,再用笤帚扫一下墙壁上的灰尘。
然后,工工整整地把新春联贴上去。这才是“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架年火,哥哥是个好把式。只见他先用一些易燃烧的干柴火垫底(方便第二天点火),然后再一根一根把松柏树枝互相交错地堆放在上面,不一会儿院子中间就高高垅起一座宝塔似的柴火堆,只等明天早起点燃了。年火寓意着来年万事兴旺。
当一切收拾停顿后,进行晚饭前最后一道程序。妈妈开始烧香、献老爷、接祖先等一系列祭祀活动,祭祀完毕放鞭炮,开年夜饭。
年夜饭,也是非常讲究的一顿饭。有的是熬一大锅玉米豆,故意吃不完剩下,寓意:年年有余。有的是包饺子,寓意:团团圆圆。还有的是烙饼,也就是我们说的油馍或者葱花饼,但在除夕这一天,它有另外的名字:翻鏊,寓意:翻一翻。
总之,各家各味,各自选,都象征着新的一年团团圆圆,吉祥如意。
吃完年夜饭,全家人围桌在电视机前,期待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
如今想想,在那个刚好能够吃饱穿暖的年代里,只有过年,才可以吃好吃的,穿新衣服,平常日子里是舍不得的。所以才叫“过年”,才有意义,才有“年味儿”。
现在人们的日子越过越好,鸡鸭鱼肉已经走进了寻常日子,人们也对过年已经没有了多少期盼,所以年味越来越淡。有失落但是更多的是欣喜,是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