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朋克小组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思潮丰富多彩,或者说风云激荡,西方的年轻人热衷于反抗些什么,以消除不满与苦闷。朋克运动应运而生,最初的形式是一帮搞乐队的酷小孩,穿着奇装异服,弹唱暴躁而反叛的摇滚。后来朋克就成了一种精神,成了年轻人对抗传统,发泄不满,乃至反对一切,为了反对而反对的一种精神。
朋克精神,就是反抗传统。 然而时间久了,反抗本身也成了一种传统,就此流传下来。
到了 80 年代,个人计算机开始流行,网络始露头角。另外一个新发明, 非对称加密也在 80 年代进入实用阶段。
谢天谢地! 那些缺乏音乐细胞,搞不了摇滚,偏爱理工科技而被鄙视为书呆子的年轻人,终于有了自己的武器与阵地。他们骨子里的那反抗精神,终于也有了可以发泄的手段。就此,朋克精神进入技术与网络领域。
1992 年,Eric Hughes, Timothy C. May 和 John Gilmore 三个小伙伴聚在一起,他们都热爱密码学,他们商量着要用密码技术反抗点什么。于是他们约定,成立一个 “造反” 小组。当时,他们是在旧金山湾区的一间办公室里,蓝天白云,风和日丽,气候美妙无比。
三个人是清一色的技术高手,在密码技术上的造诣都很深。 在普通人看来,非对称加密的出现,无非一种新技术罢了。但在这三人眼中,非对称加密带来的是一个全新的疆界,一个自由主义者借以藏身的乌托邦。
只有精通非对称加密技术,且洞察当时的技术发展趋势,才能懂得他们所言非虚。 在 PC 与网络流行之前,人们的通讯方式无非信件、电话、电报,这些原始形式的通信,有一个好处,再强权的机构也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监控,因为拆信,监听电话,截获电报都只能人工来做,费时费力,绝无可能对全社会进行大规模监控。 计算机与网络的流行,给人们带来了网络通信,而这种数字化通信也给强权机构的监控带来的便利,针对通讯数据的自动化监控成为可能。
传统的对称加密技术,需要大规模的密钥分发,只有政府与大公司才能承担的起成本。 而非对称加密技术的出现,让民用的加密也可以固若金汤,再强大的机构也无法破解两个市民之间的加密通信。
斗争由此而来。在三个小伙伴看来,RSA 这样的非对称加密技术,给了人们保护隐私的权力,从此不再担忧被政府监控。有了非对称加密技术,你就可以在网络的世界上,拥有自己独立的王国,自由自在,不受打扰,不受侵犯。
小组成立之后,第一次聚会上,Jude Milhon 惊呼:“你们就是一群密码朋克呀。” Jude Milhon 是个女孩,她是活跃的女权分子,也是一名黑客,后创办了密码朋克杂志 Mondo 2000。她提出过一个口号: “女孩也需要调制解调器”,真是新时代的 “不爱红妆爱武装”。
从此,小组的名字就叫 “密码朋克小组”, 他们也自称密码朋克。
1993 年 Eric Hughes 为小组起草的 “密码朋克宣言” 是密码朋克们的行动纲领。Eric 在宣言中声称 “在互联网时代,一个开放的社会需要隐私;我们不能指望政府、企业或者其他冷冰冰的大组织赐我们以隐私权;我们必须自行护卫自己的隐私;我们自己会写代码,我们要写出软件来!”
之后,他们搞了个邮件组,通过电子邮件讨论各种问题,主题涉猎极其广泛,包括数学、密码学、计算机、政治、哲学,还会有一些个人之间的争论。当时流行的一些小说作品,也是密码朋克们讨论的热点,例如乔治奥威尔的 《1984》,John Brunner 的 《冲击波骑手》,Ayn Rand 的 《阿拉斯加耸耸肩》,还有 Vernor Vinge 的 《真名实姓》,这是他们的最爱。 《真名实姓》 中的大魔头 “邮件人” 假扮成英国的语言风格,并且设计了多层伪装,这个形象无疑是中本聪模仿的对象。
到了 1994 年的时候,邮件组中成员已有 700 多人, 1997 年则达到 2000 人。Eric 设计了一个匿名邮件转发系统,所有密码朋克小组的邮件,都通过服务器进行转发,转发过程就隐藏了邮件发送的地址,实现了不可追踪。
听上去,他们只是一群技术爱好者,有必要搞的这么神神秘秘的么? 大家讨论点密码技术,都得算是有为、有追求的好青年,该发大红花呀,躲躲闪闪藏猫猫干嘛? 情况并非如此简单,实际上,他们这个小组,是在法律的边缘游走和试探。
在 90 年代之前,密码学一直是美国政府手中的武器,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防范犯罪为名义,牢牢的控制着先进的密码技术。美国政府不允许密码技术出口,限制民用密钥的强度,甚至立法授权政府部门随时可以对任何民用密文进行解密。针锋相对的,美国出现了不少民间的团体,对抗政府,要求公民的隐私权。密码朋克的一干兄弟们,之后就扛起了反抗的大旗。
实际上,这一波保护公民隐私的浪潮,其发端还要更早。1985 年,密码学家乔姆的文章 《非实名的安全:打倒老大哥的交易系统》,就已经提出了匿名的现金系统及商誉系统的概念。乔姆发明的各种系统,包括电子货币,以及加密通讯工具,都是为了保护个人隐私。
1990 年 John Perry Barlow 建立电子前沿基金会,宣布互联网是一个独立世界,不受任何政治力量的管辖。 John Gilmore 也是密码朋克的创始人之一。 这个基金会,为网络隐私诉讼、关涉隐私保护技术的官司提供民间资金支持。
密码朋克与密码邮件组,将这一波浪潮推高到社会运动的层面。现在回头看去,这个邮件组真是星光璀璨。当年他们在一起,只是出于兴趣、爱好以及共同的价值观,也许他们并未想到,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影响了历史的进程。20 年过去,当我们看到这些名字,依然会生神往之心,当年的密码朋克邮件组该是怎样的盛况啊。
对密码朋克邮件组中一些重要的人物简做说明,以彰彼时之辉煌。
Tim·C·May 是密码朋克的发起人,他也是 intel 的高级科学家,在 Intel 公司为芯片技术解决了 alpha 粒子问题。 他有一篇著名的 “密码无政府主义者宣言”。在文中他提出,密码学将对社会和经济的各个方面造成巨大变革。他算是戴维、尼克·萨博眼中的 “带头大哥”。
Eric Hughes 是美国的数学家,也是一位程序员。他起草了著名的 “密码朋克宣言”。人们一向将他与梅并列,是密码朋克小组的两个创始人之一。
John Gilmore 不仅参与创建了密码朋克,还创建了电子前沿基金会。他在开源软件领域贡献甚大,他发起了 Cygnus Solutions 公司,为开源软件提供支持,后该公司并入红帽软件。 他也是 GNU 的主要成员。他参与制定了 DHCP 协议。他是 SUN 公司的第五位员工。
Jacob Applebaum 是个神奇的家伙,他的职业真是要一个很大的数组才能记录清楚。 他是新闻记者、计算机安全专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黑客。人们肯定会好奇,他该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他还是 Tor 洋葱网络的创始人之一,也一度对外代表维基解密。 多年来,美国执法部门一直盯着他,他是某些部门眼中的犯罪嫌疑人。
Julian Assange 是 “维基解密” 的创始人,也是全球知名黑客。他在密码朋克中影响巨大。在计算机领域,他的成就包括开发 TCP 端口扫描器 strobe.c,参与开发 PostgreSQL,开发 NNTPCache,开发 “否定加密法”。阿桑奇因为维基解密这个事业,而受到多国指控。
Adam Back 是 “哈希现金” 的发明者,也是中本聪最早通过邮件联系的人。是他让中本聪去接触戴维。 现在他创立的公司 Blockstream,致力于开发侧链技术,也近乎将比特币开发的权力控制在手。
Bram Cohen 美国程序员, BitTorrent 协议发明人。
Tim BernersLee 英国牛津大学的教授、计算机科学家、工程师。 他发明了 “world wide web ” 万维网。1989 年他提出了万维网的概念,并成功通过 HTTP 协议实现计算机之间的通讯。
哈尔·芬尼是美国密码学家、工程师。他是 PGP 早期的主程序员,后发明了 RPOW,也是中本聪最早的支持者,第一个运行了比特币客户端。
Tim Hudson 是 OpenSSL 的发明人。而 OpenSSL 可称之为互联网的血液,比特币中也应用的 OpenSSL。
Matt Blaze,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破解了美国政府用来监控通讯的芯片 Clipper Chip。
Nick Sazbo 是美国律师、法律学者、密码学者、计算机科学家。尼克提出了 “智能合约” 概念,影响了区块链的技术架构。他在 1998 年的文章中提出了 “比特黄金”,可称之为比特币的思想蓝本。
当然,还包括比特币的发明者:中本聪。
据 John Gilmore 的统计,从 1996 至 1999 约 800 天里,这个邮件组共计处理了 24,575 封消息。 每天大约 30 封。
1993 年,知名 IT 杂志 Wired (连线)在封面报道了 Eric Hughes, Tim May, John Gilmore 三位小伙伴。在封面上,他们三位举着美国国旗,脸上遮盖着白色的塑料面具。密码朋克的形象从此定格,并走进大众视线。
“密码朋克宣言” 中声称 “密码朋克以写代码为使命”,这个稍微有点涉嫌虚假宣传。小组中人并非个个都会写代码, 实际上,仅有十分之一的密码朋克能够开发代码,能够做密码技术相关的开发则更少,仅只 5%。
密码朋克小组中研究开发的技术包括邮件匿名转发系统、PGP、电子货币,以及各种算法。
朋克的精神核心是反抗,密码朋克们反抗的方式并非仅有技术,他们挺身而出,与美国当局进行了多次正面冲突,那些冲突虽称不上 “你死我活”,毕竟大部分都是在法律框架之内的斗争,但形容为刀光剑影则并不为过。
1994年,“密码朋克” 成员 Phil Karn (贝尔实验室研究员)起诉美国国务院。起因是关于 Bruce Schneier 的一本书 “应用密码学”。 美国国务院法令认为,书的出口是合法的,这没问题,但若是你将书中的代码写到磁盘里,未经许可送出国外,那就是违法了。Phil Karn 就觉得,这太过无厘头了,脑子进水了吧。 这场官司打了好多年,最后不了了之,法院连判决都未给出来。 到了 2000 年,美国已经实质上废除了密码学代码出口的所有相关禁令。
1995 年一个世纪大诉讼开始了,人们称之为 Bernstein v. US。 Daniel Bernstein 是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生,他开发了一套名叫 Snuffle 的加密系统,准备发表论文并公布源代码。然而美国的法律不允许他公开源代码,由此一场世纪大案拉开了序幕。 EFF 作为 Bernstein 的代理人出现,另有 7 位大律师主动为 Bernstein 辩护。 经过 4 年的漫长诉讼,最终,第九巡回上诉法庭判决,软件源代码也是一种言论,受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美国政府不许代码公开的法令是违宪的。Bernstein 大获全胜。
1996 年,密码朋克成员 Peter Junger,诉美国商务部。Peter Junger 是 Case Western Reserve 大学的教授,他开了一堂关于计算机法律的课,由于美国商务部关于密码技术出口的禁令,他的课堂不能接纳非美国公民。经历了漫长的诉讼过程,在 Bernstein v. US 案胜诉之后,第六巡回法庭也宣布密码技术源代码受第一修正案的保护。从此,外国的留学生可以在美国的课堂公开学习密码学技术。
这些诉讼,影响深远,对美国乃至全球科技界的发展,都可称得上至关重要。从此,密码学技术,再也不是美国政府和军队的禁脔,开始在民间跨越国界,广泛传播。
学术研究、技术研发、诉诸社会活动和法律武器的诉讼,都为密码朋克们取得了理想中的成果。 在保护个人隐私这个使命上,他们成功了。
然而密码朋克们毕竟是理想主义者,他们的一些行动都是出于热血与激情,结果也就容易谬之千里。
James Dalton Bell 也许是最难缠的密码朋克。1996 年他发表了一篇论文,用非对称加密技术设计了一套匿名电商系统,用来投标招募杀手,执行谋杀政客的任务。在这件事上,作为一名密码朋克,他走的有点远了。 以 Tim May 为领袖的密码朋克们,只是要将现实世界的言论自由、隐私自由,通过密码技术搬到网络世界。 而 James Dalton Bell 则走到了反方向,希冀将网络世界的无限自由,带到现实世界。 美国的执法部门并未对他的论文采取什么行动,但很快,他因为税务问题被捕,在监狱中度过了 1 年,出狱后,他继续纠缠上诉,随之多次被捕,他一共在监狱中度过了 10 年时间。
密码朋克们希望建设一个自由的乌托邦,免于遭受强权对隐私的侵犯。然而,通常来说,这个乌托邦是在网络上,通过密码技术构建起来的。 但 Ryan Lackey 却走的更远。他在英国费利克斯托港口 7 英里的大海上,找到了一个人造小岛,那是在二战期间建设的防空平台,离洋面 60 英尺,共有 550 平方米。 平台早已废弃,锈迹斑斑。 Ryan Lackey 在这个平台上建设了一个机房,幻想这就是一个没有强权,没有法律的世外桃源。 他在乌托邦里呆了 2 年,最终因为缺乏资金,缺乏贷款,也没有业务,而不得不终止这个项目。
正如《真名实姓》中所描写的情节,当 “滑头先生” 控制了全球的网络与计算机,如上帝般拥有了绝对权力,却通过计算模拟发现,也许自己的统治将比现有的权力更恶劣。他的伙伴埃莉所说:“到头来咱俩还不如人类组成的现存政府。 这些事你下不了手,我也一样。” 现实中也一样,密码朋克小组的大部分成员,都是正直善良的技术狂人。
密码朋克们抗争的社会活动,为世人争取权利,让人们在网络时代能够享有隐私权。他们所创造的技术,保护着我们,在网络上为我们构筑了安全的家园。当比特币系统在密码朋克小组出现的时候,这个家园发展到了令人炫目的程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