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非常文学布 梭 别 苑楚天牧歌简书专辑
【历史传承系列】萌芽:印章和碑文拓印

【历史传承系列】萌芽:印章和碑文拓印

作者: 草帽叔叔 | 来源:发表于2024-07-02 06:39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原创非首发,首发于公众号】

【本篇主题印章和碑文拓印启发古人发明了印刷术,取代了低效的手工抄录!

在人类文字成型后,文明的体系也开始建立起来。

古圣先贤们将自己的观察发现、理论观点等相应的知识汇总起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和保存下来,书籍出现了。

在中国,早在商朝时期,传统的象形文字就已经成熟定型。

然而,这段时期的文字多反映的是国家的军事和宗教内容,且基本上刻铸于龟甲兽骨或钟鼎金石之上,无所谓传播和复制的问题。

然而,随着各学说和流派的建立和完善,哲学、地理和历法、冶金、兵法等新的知识出现了,且与新兴士人阶层息息相关。

我们知道,在从春秋战国到魏晋南北朝这近千年的时间里,各种典籍基本上是以竹简的形式记录、保存和流通的。

那么,这些书籍,或者说知识,又是怎么复制传播的呢?

手工抄录!

抄书是一种古老的职业,从孔子时代开始了知识平民化,一直到印刷术盛行的明清时期,抄书一直都是很多人获取书籍的手段。

然而抄书费时费力,而且抄录过程中很容易产生错漏偏差,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书籍的生产效率极其低下。

带来的结果就是书籍价格的高昂,也就是教育成本的高昂,导致了知识被世家门阀间接垄断。

纸张的发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局面,但是依靠人工手抄,书籍的生产仍然效率低下。

人们需要一种手段,可以快速、完整、准确地复制书籍的内容。

在这种背景下,印刷术出现了!

【配图】知识的传播需要一种可以快速复制文字的方法(图片引用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在东汉灵帝时期,国家出面校核刊刻了儒家经典,刻成46方熹平石经。

一开始,大家都是手工抄写,但是人群过于拥堵,且抄写效率低下,于是有人就用新发明的纸,配合墨水去拓印碑文,果然效率提高了很多。

然而碑刻文字是凹下的阴文,拓印品为黑底白字,不够醒目,观感较差,而且拓印品的幅面巨大,因此拓印还只能算是印刷的雏形。

因此,人们参考借鉴了战国时期出现的印玺盖印的方式对拓印进行改进:

也就是将碑上阴文正写的字,仿照印玺治印的方法,雕刻成阳文反写的字,刷上墨后再转印到纸上,一份与原版相同且字迹清晰的印刷品就出来了。

由此一来,战国和秦汉时期先后出现的印章和拓印这两种可以快速复制文字、图画的方法,开辟了新的用途。

而纸和墨的诞生,可以说为印刷术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到了唐代,一种将印章和拓印这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印刷技术最终成型了,也就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印刷术——雕版印刷术!

【配图】纸墨的发明为印刷术创造了条件(图片引用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拓展学习】

①中国印章文化(综合多处网络资料)

【历史简介】

印章,原称印玺,最早出现在中国战国时期(公元前4世纪)。

但秦灭六国后,将楚国和氏璧做成国玺,“玺”字自此成为帝王专属,私人印玺只得改称为印章。

最初的印章大多是凹入的印文,多用于封发物件,把印盖于封泥,或蜡和火漆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

公元1世纪(两汉时代)以后,逐渐改刻成凸起的阳文,简牍改为纸张之后,封泥失去效用,印章改用朱色钤盖,阳文印章的流行更加广泛。

印章创造了从反刻的文字取得正写文字的方法,阳文印章的作用,就提供了一种从阳文反写的文字取得正写的文字的复制技术。

一开始,印章面积很小,仅能容纳姓名或官衔等几个字。东晋时期(公元4世纪),道教徒扩大了印章面积,使之容纳较长符咒,曾有刻过120个字的符咒,可见当时已经能用盖印的方法复制一篇短文了。

使用印章的方法是盖印,是印章先蘸色,再印到纸上面,如使用的是阳文印章时,印在纸上是白底黑字,明显易读。

印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类型】

印章种类繁多,基本上可分为官印和私印两类。

官印:官方所用之印章,由皇家颁发,代表权力,以区别官阶和显示爵秩;历代官印,各有制度,不仅名称不同,形状、大小、印文、纽式也有差异;印章官印一般比私印大,谨严稳重,多四方形,有鼻纽;

私印:官印以外印章之统称;私印体制复杂,可以从字意,文字安排,制作方法,治印材料以及构成形式上分成各种类别;

【材质】

自古以来,制作印章的材质主要有玉石玛瑙、金银铜等金属、兽角、木头和石头等。

而其中又以石材为优,著名的印章石品种有寿山石、青田石、昌化鸡血石等;

【配图】消失的传国玉玺是最著名的印章(图片引用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②熹平石经和拓印(综合多处网络资料)

《熹平石经》是中国最早的官刻儒家石经,为隶书写成,方平正直,中规入矩,故也称“一字石经”。

汉灵帝采纳蔡邕等人的建立,由国家出面,将《鲁诗》、《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等七种儒家书籍校核勘正,并将这些经典的标准文本刻于石碑上。

工程开始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光和六年(183)刻成,历时八年,共成46石,皆高3米多,宽1米多。

因为刻成后立于洛阳太学门外,故又称太学石经。

遗憾的是,熹平石经历经战乱毁坏,自宋代以来,历代共发掘收集8800余字,共四十六石,主要收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馆(494字)、洛阳博物馆(24字)以及北京图书馆等地。

熹平石经的完成轰动了当时的京师洛阳,甚至全国。史书记载,“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辆),填塞街陌”,天天上千人去抄写,把太学堵得水泄不通,这场交通堵塞的热闹场面持续了很长时间 。

于是就有人发明用纸和墨去拓印碑文,供给人看,不用再抄,这就是所谓的拓印技术,是一种古老的印刷术,可以看做是雕版印刷的雏形。

应该说,拓印这种为了大批量复制文字和图像而发明的技术,已经具备了印刷术中的基本要素,即原版、纸、墨等条件,是一套完整的工艺体系。

然而碑刻文字是凹下的阴文,复制下来的拓印品是黑底白字,不够醒目。而且这些从石碑上拓印的印刷品其幅面往往比较大,因此,还不算一种成熟的印刷工艺。

不过,拓印术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在纸上刷印的复制方法。

【配图】熹平石经乃是蔡邕手书(图片引用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相关文章

  • 翰墨情怀 于航拓片

    拓片 【复制在宣纸上的时光与历史】 指将碑文石刻青铜器等文物 的形状及其上面的文字图案 拓下来的纸片 拓印技术就是...

  • 我爱你中国

    假期第五天,天气不是很好,带着大宝小宝来到美术馆,这里最近展览的是石刻拓印作品,拓印作品有石窟上的壁画,还有碑文,...

  • 拓片是怎么做出来的?

    我国的拓印技术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不同的器物有不同的拓印方法,其中尤以书法及画像碑刻的拓印手法最为繁多。不过碑刻拓印...

  • 白云楼日记

    一早来社拓印,发现近期所刻皆无拓印,临时钤印墨磨咚咚的刷起来,刻印于我便当的很,拓印实在是一拖再拖起来,印不...

  • 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闲话碑林

    古人把长方形的石刻叫“碑”,而碑文是指:刻在碑上的文字,准备刻在碑上的文字或从碑上抄录、拓印的文字;石碑林...

  • 古老的传拓技艺

    拓片,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是以纸和墨为材料,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拓印在纸上的一种技法,是中...

  • 毛巾系列

    无印暗格系列 无印暗条系列 无印长绒棉系列 格子双面系列 竹纤维系列

  • 第三章 学术讨论2

    “既然如此,那我们就正式开始了。”上官若雪说着从包里拿出一堆拓印铺开向众人展示。她说:“这是我爷爷从一块碑文中拓下...

  • 喝茶是一道加法题,也是一道减法题,这就是喝茶的最高境界

    喝茶是初始的觉悟,喝茶是萌芽的顿悟,喝茶也是灵魂的升华,是历史文化的传承,是华夏民族的骄傲。美丽何止只有一面,心动...

  • 收到作品集

    昨天,我收到《时光流影》写印的《萌芽》文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历史传承系列】萌芽:印章和碑文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ytdc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