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转载| 吳展良:理學是身心性命之學

转载| 吳展良:理學是身心性命之學

作者: 溪山心隐 | 来源:发表于2017-07-19 10:33 被阅读0次

——摘自《宋明理學史專題研究講座》記錄

■我的師門就是錢穆先生,這個傳統是怎麼進入理學這個世界的。我自己去讀理學的時候,其實原因很簡單,當然也有不簡單的地方,想起來,就是從十到十來歲的時候,對於人生充滿了困惑,這個困惑就是我當時也可能受到西方現代所謂一些學問的影響,因為我們受的都是西化的教育,從小讀了很多各式各樣的東西,在初中的時候,我也很奇特地開始去思考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不知道人生的意義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然後當時大家都是很崇尚理性、科學,所以就用理性跟科學的方法,非常日夜不休地去思索人生的問題,越思索越困惑,這有點像西方近代的這些哲學家。越想越困惑,我找不到一個可以能夠讓我覺得確定無疑的起始點作為人生意義的中心,不信諸位可以試試看,你們說說看到底什麼是人生意義的這個源頭?或者一個起點?照西方的話就是anchor point,你找不到一個可以安頓的地方。任何的論述都可以被批駁的,無論你是個人主義或是社群主義或是什麼主義,或者任何的說法,事實上整個西洋哲學史也證明這一點。所以我還真好學深思,我很認真的,人生的意義我都不清楚,那我要做什麼呢?都談不上!因此,總覺得如果我能力夠,下一步我該去哪裡呢?該做什麼呢?都很困惑。所以在這個情況底下,困惑了很多年,五、六年,大家都在準備聯考,我不理會那個玩意兒,我自己在那裡整天東讀西讀,讀了一大堆各式各樣的古今中外的書,其實那時候西方的書讀得比較多,因為當時流行比較多的是西方哲學史。

後來覺得這樣不行,就想要接觸儒釋道這些傳統,也因為這樣的因緣裡面,開始讀一點《四書集註》,後來老師的介紹就到了錢穆先生的門下,包括我的老師們也都是錢先生的學生,他們就介紹我進入理學,讀理學,那時候我還是台大工學院的學生。我們老師說:「看你這樣不行,整天胡思亂想,整天這樣想、想、想。」他不是說胡思亂想,他是說我拼命的想、想、想,他說:「不是這樣子就能夠解決問題的。」看我很苦惱,我一天到晚問他們問題,被我問到大概也很煩了,被我問到不行了,就說:「你去把《近思錄》好好給我讀一遍。好好讀、認真讀。」他說:「你好好讀就什麼問題都解決了。」我是大二的時候就開始仔細讀,讀得爛爛的,這個絕對不是在那邊做這種學問,這完全是身心性命之學了。就是說到底人生是如何的一件事情,一字一句放在自己人生裡面去體會、去感受。困惑很多,為什麼呢?他講的東西跟現代人講的東西截然不同,從現代人觀點來看,要不然是說不通,要不然是不確定,要不然是不知道在講什麼,簡單講。一開始劈頭「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我就算約略知道他在講什麼,他是不是對的呢?如果不是對的,我為什麼照它做呢?很困惑。讀、讀、讀,我很認真,我一直在那裡讀,有的東西比較明白,《太極圖說》是最難的。一開始就《太極圖說》,有的話有道理,有的話像什麼道理呢?我又很愛想,我絕不輕易接受任何事情的,都是在那自己反覆去體會、去思考,有的話就覺得有道理,尤其是講心性的,覺得如果我照它做,我的心會很安定。

那個時候,我記得我的得力的一句話就是「主一無適之謂敬」這句話,或者「涵養需用敬」,這個是理學家非常重要的,涵養需要用這個敬字,主一無適之謂敬,這個非常得力。因為我原來腦子裡越想越多、越想越複雜、越想越亂,有任何問題,腦子也還不算壞,所以切的角度一多,到底該怎麼樣、是怎麼樣、下一步該怎麼做?我人為什麼要這麼做?通通都很困惑。後來這句話對我大有助益,「主一無適之謂敬」,要主一,要主在什麼地方呢?就主在我當下的、我心智之當時想法所知所及,我先要照我現在所知的這樣去做,做了之後我才體會到這樣做對不對、好不好,你不能一整天致知,我光這樣想有什麼用?我從那時候開始明白,人生的道理不是想出來的、不是研究出來的,是說我如果現在覺得這樣子是有道理的,我也不確定它有沒有道理,因為我想法是這個樣子,但是沒有辦法確定,批判起來就不知道了,我先這麼做,我做了之後,然後我才進一步知道它怎麼回事。我要先主這個一,一主在哪裡呢?只能主在我當下心中所知的這件事情,「無適」,不往其他地方跑,「之謂敬」。敬,就是專心在這件事情上,如對神明,一心一意在這件事情上頭。剛開始很困難,剛開始還是很多想法,這樣做到底對不對?這樣做到底有沒有意義?這樣做是不是有問題?還是有很多那樣的想法,可是這樣做不對,程子教我們「主一無適之謂敬」,要主一。其實這件事情我大一的時候就開始念,因為是老師先教我說這件事情,我是先熟那句話,然後回來再讀,所以換言之,我實踐還在讀這個之前,不過我總覺得我是大一開始學理學,事實上也沒錯,我大一的時候是先實踐這句話。先實踐這句話,這是理學家最重要的一句話。

■諸位要對理學有興趣,最好的方式就是勸你們買一本《近思錄》、買一本《傳習錄》,把你們現在所有的觀念全部丟掉,然後照它去做,它怎麼說你怎麼做,你不一定要相信,你在你的身心性命做個實驗,看看這句話放在你身心性命裡頭是什麼一個意思,不是什麼意思,是你去做你會有什麼體會。你真的照做,會對你的心性產生重大影響。這就好比你好好去練個太極拳,你照它那樣一招一式的練,照師父教的去練的時候,你的整個身體會不一樣了。

……然後請記住,如果你要思維,要用文言思維,不要用白話文,更不要用英文,這是「無極而太極」,就是「無極而太極」,不能翻譯的,你要去體會什麼是「無極而太極」,不要去跟它論辨,說「無極而太極」說不通、沒有道理、什麼「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這什麼話呢?你們千萬不要拿現代語言來論辯,你就照它先去修、先去做,照它去看,仰觀於天、俯察於地,這是《易經》的東西,你看久了你就知道這真的是「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易經》裡面也是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靜極而動,動極而靜,這就是如此,萬事萬物都如此。天象地理如此,人心如此,身心皆然,無極而太極,通於一切,還真的是如此。
……所以諸位如果對理學或理學史有興趣,我是勸諸位一定要下這個功夫,這個功夫我在課堂上也不能帶你們做,所以你們自己要去修練的,你不修練,沒感覺,這些東西你們以後讀起來其實都會望文生義,而且你永遠不確定,然後哪一天你真的確定起來,形成一個解說體系就糟糕了。我看了不少現代人寫的那些東西,都不對的,我這麼說可能有點太自大了,不過我那時候照古人的方法下了半年的功夫,再回頭來看,當時我看到各式各樣的研究理學的人,發現都不對,我們老師跟我講,沒錯,都不對的,因為那都是不修、不下功夫、望文生義的,用那種型態會有問題的。東方的學問就其根本上必須是如此,理學如此,儒學如此,其實佛道兩家也依然,也是這句話「有真人而後有真知」,否則那個知識都是虛妄的,……
……那東方學術,一個大宗師出來,他這麼一講,他真的做到了,底下人怎麼講都是繼續這麼講,大家就說他沒有進步,這不是進不進步的問題,你的本心本性要怎麼進步到哪去啊?它就在那個地方。所以為什麼都是孔孟程朱、程朱陸王講來講去,你的境界能夠超過他嗎?超越不了啊!所以「先有真人後有真知」,歷代都是寫註,為什麼這個樣子?老莊,你超越的了莊子嗎?超越不了。歷代注重你體驗到一個階段會發現確實是如此。所以東方是以經跟注的方式在那裡發展,你們要懂這個道理。理學也是一樣的,你看朱子,《四書集注》,他們是怎麼做的?就是先把程門一些弟子的話合在一起,然後中間譬如說,《論語》把各家的弟子,刪、刪、刪,刪到最後,程子的話留下來的就多了,其他的弟子的話留下來的很少,他也是用匯注的方式,慢慢地接近一個核心,這都有緣故的。現代人一般說不明白這些事,我是因為我們從錢門出來的人,是跟著傳統的方式學這個東西。
一定要按照傳統的法門,把觀念都拋掉,要按照它那個東西進入它的世界,一字一句,按照它的那個去實驗、去感受,所謂心性之學,這叫做心性之學,你不去體會你的心、不去體會你的本性,那談什麼心性之學,那叫字面上、紙片上的學問,不叫心性之學,不叫身心性命之學,而一旦進入之後,你認識到原來你的心是這麼一回事,它可以非常的深廣、非常的廣大,很奇妙。它是這麼一件事情,而且很開心的,非常喜樂的,其實是人生喜樂的源頭,在一切都困惑甚至虛無的世界裡頭,這是一個讓生命可以不但是安頓,而且隨時保持發光發熱的學問。我不敢說我學得很好,但我至少有點受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转载| 吳展良:理學是身心性命之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ytl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