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家乡俚语两则

家乡俚语两则

作者: 乡土中原 | 来源:发表于2023-12-22 23:20 被阅读0次
(一)大河屯忌说“忙着哩”

“忙着哩?” 这是一句流行于人们口头上的多么平常的打招呼语,不管是向熟人借钱借物,还是向陌生人求助问路,只要对方正在做着事,常以这句话作开场白,然后再说出自己的请求,而对方也乐于接受,视为一种礼貌用语。

但是,在大河屯镇法云寺一带,你如果向别人说“忙着哩”,对方不但很不高兴,还会遭人白眼。

上世纪80年代前后,法云寺学校有一位杨校长,在该校工作多年,那时的大队(后来更名为村委)学校直属大队领导和管理,校长常和大队、生产队干部打交道,由于杨校长为人和气,一来二去,和当地的大、小队干部和群众都很熟悉,并且杨校长家住社旗县境内,距离学校20多里,往返学校和家里要经过法云寺大队的好几个村庄,不管遇到干部或群众,有些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姓名,都非常热情地与他们搭话。

可是,有一次杨校长却碰了一鼻子灰。

有一年春天的一个星期六下午,由于第二天要过星期日,当天下午只上了两堂课就放学了。杨校长待学生离校之后,安排好星期日护校的老师,收拾好应带的东西,骑着自行车回家去。当走到苏庄村东边的时候,看到生产队长正带着一群男女劳动力在大路边的地里栽红薯。

杨校长出于礼貌,提前下了自行车,面带笑容地说:“大家都在忙着哩?”但是,这几十名社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一个人答话。杨校长顿时感到非常尴尬,只好蹬上车子向家走去。

归途中,这位校长百思不得其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自己并没有慢待过谁呀?是不是他们故意跟我开玩笑呢?

到了星期一回到学校之后,杨校长也不好意思提及此事,家住苏庄村的一位老师却说:"有人在星期六下午丢人了吧?”杨校长知道是说自己的,便问这位老师,社员们都不搭理他是什么原因?这位老师便讲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原来,许多年以前的一天,当地一家的儿媳妇给婴儿哺乳之后,孩子屙了,由于她腾不开手,便叫小姑子出去呼唤自家的狗来吃屎。小姑子在大门口唤了几声,没见狗跑回来,就到大门外边唤边找,却看见自家的狗和邻居家的狗正在交配呢。

无奈,小姑子只好回到家里。嫂子见小姑子还没有把狗唤回来,便生气地说:“死妮子,连个狗也叫不回来!”小姑缘于姑娘家的羞涩,不便直说狗在交配哩,就说:“狗在忙着哩。”

嫂子不懈其意,便走到大门外观看,看到了两狗交配的那一幕,心中的气也就顿消了。

后来,这事慢慢传开了,附近村庄的人们都知道“忙着哩”是骂人的话,便成了当地的一大禁忌。

杨校长听了,不禁哈哈大笑,原来如此呀!从此,杨校长在当地与人打招呼时,再也不说“忙着哩”了。

(二)抹腰

“抹腰”一词是地方方言,也就是闪腰、扭腰的意思。此病本属一小病,不影响吃喝,无需寻医用药,只要不干重活,休息几日便可痊愈。

俗话说:“长疮抹腰,养身好膘。” 但在笔者的家乡大河屯镇朱岗村,却发生过一个有关抹腰的笑话 ,至今还不时被人们提起。

我们村有一位叫夏玉堂的人,在我小时候,他已是70多岁的人了,虽不与笔者同姓, 但按照村上的辈分,我还得称他为玉堂大哥呢。听大人们说,他年轻时曾在源潭街学过相公,见多识广,说话风趣幽默。

土地改革以后,一家人分得了土地,生活有了依靠,玉堂大哥便回到家乡以农为业。在实行集体化之前,农村为单干制,春种秋收,大事小情,人们几乎没有歇息的机会,没干惯农活的玉堂大哥真有点儿招架不住。

那时候高粱是主要农作物 ,当秋天高粱成熟的时节,砍高粱是最重的活儿,又脏又累,可是不干又不行。当时玉堂大哥家只有他和弟弟两个男劳动力。

有一年,马上要砍高粱了,为了逃避这重活 儿,他便对弟弟说:“福(弟弟小名叫庆福)呀,我抹腰了。”无奈之下,弟弟只好独自一人把几亩高粱砍完。

第二年,第三年……每到要砍高粱的时候,他就对弟弟说:“我抹腰了”。后来弟弟仔细一想,终于看出了猫儿腻。到了下一年快砍高粱的时候,还没到哥哥说“我抹腰了”,弟弟就说:“哥呀,我抹腰了。”哥哥笑了笑说:“你抹我不抹。”

从此,每到高粱成熟的时候,玉堂大哥只得和弟弟一起上地砍高粱了。

后来,此事在周围十里八村传开了,人们便赋予了“抹腰”一词的另一层含义,即指精明并且鬼点子多的那些人,例如:“这孩子是个抹腰货。”

在我的印象中,玉堂大哥高高的个子,清瘦的面孔,经常穿得干净整齐,头戴一顶旧时代有身份男士常戴的那种帽壳儿,肩膀上搭一杆几尺长的旱烟袋,走起路来迈着方步,很有些绅士的派头。可能是不经常参加重体力劳动的缘故吧,直到耄耋之年,腰仍然直得像笔杆儿一样。

有一年“三夏” 大忙时节,人们刚把小麦收打完毕,正要播种秋庄稼的时候,正好下了一场雨,社员们纷纷称赞这是一场及时雨。玉堂大哥听了,说:“天有道出些风调雨顺,国有道出些忠臣良将,家有道出些孝子贤孙。”你听,他说起话来总是一套一套的。

到了晚年,玉堂大哥久病卧床不起,骨瘦如柴,连说话的气力也没有了。一天,村上一位比他辈分高的老年人去看望他,问道:“玉堂呀,还能下床走走吗?”他断断续续地说:“床底下······放风筝——起······不来呀。”这位老人听了,说:“你都病成这样了,还玩侃子哩。”玉堂大哥说:“背着斧子······过······树林——一步······不砍(侃)······过不去呀。”


乡土文学《乡土中原》发布

相关文章

  • 家乡俚语

    指一方打一方

  • 家乡俚语

    猪脑壳 嚼牛卵筋

  • 家乡俚语

    小时候的冬天没暖气,每次起床都需要用洪荒之力。洗脸更是草草一擦了事。 爸爸说:“你这样就是个铜勺子,铁把子!” 长...

  • 家乡的哪些俚语

    我出生并长大在苏北农村,不能像歌里唱的,有“胡子里长满故事,憨笑中带着乡音”的意境,记忆中的童年乃至离开老家外出求...

  • 一点露

    我的家乡有一句俚语:“一株草,一点露。”清晨薄雾散了,地面上无论大草小草,每株草尖端都着一滴露珠。这句俚语的意思是...

  • 俚语

    最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知识掌握得比较少的人,在跟人交流时,使用方言俚语的频率比其他人要高得多。 今天,一个奶奶跟...

  • 俚语

    再也没有鲜艳的颜色,儿时的俚语在嘴边 又被捂了回来,不知道用什么去度过 这春的严寒,繁花似锦处 我看到了冬风凛冽,...

  • 【周四俚语日】俚语俚语,丰富口语!

    大家周四下午好,上周的英语沙龙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圆满结束。 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和鼓励,以后会有更精彩的课程和沙龙等待...

  • 【柳珊·英文公众号学习笔记2018.6.9Day1】

    【今日俚语】 better half 俚语解析:丈夫或妻子 【例句】Before I buy this car, ...

  • 【柳珊·英语公众号学习笔记2018年6月11日Day2】

    【今日俚语】 lemon俚语解析:差劲的车,差劲的产品 【例句】To avoid buying a lemon,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乡俚语两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yvq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