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教育,哪条路通向成功呢 ——读《教养的迷思》

教育,哪条路通向成功呢 ——读《教养的迷思》

作者: 93bd497780ed | 来源:发表于2020-07-20 05:53 被阅读0次

教育,哪条路通向成功呢

——读《教养的迷思》       

从 诞生就有了教育,几千年了,为了这个问题究竟有多少人在心力憔悴,又有多少人在为之努力呢?然而,究竟怎样的教育才算是成功的教育呢》似乎并没有什么准确的答案。因为教育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的理论,我们不能说哪种理论是对的,也不能说哪种理论是错的。因为毕竟孩子是鲜活的,是有独特个性的,是不可以一概而论的。

从我国古代到现代,我们似乎更认同的是家庭教育,所以才有了家风和家教一说。从《朱子家训》到《颜氏家训》,从《孔子家语》到《曾国藩家书》,父母的教育作用之大似乎已经被我们认可了。突然有一本书,打破了这个说法,接受起来还真是有些困难。这本书就是美国作家朱迪斯﹒哈里斯的《教养的迷思》,她更强调的是社会化教育的理论,也就是群体作用在教育中的价值。

这本书自己整整读了三遍:一是因为要领读。本来自己水平就不高,领读也没有能力加进更多的辅助内容,只好读细点;而是这本书要先删除掉脑子里原有的对于孩子教育的一些积累,说实在的,有点难。江山易改,思想难变啊!三是作者的语言不够简洁明了,读起来感觉很绕。所以很多小节都要读好几遍也提炼不出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说实在的,到现在还是有自己不明白的内容的。这也许和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关,也许和翻译有关。但是还是好好读完了这本书。

在书中作者在用很多的例子和实验证明,父母在孩子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很小的,比如移民家庭的孩子的语言学习、适应社区文化等。她更强调的是群体教育的力量。孩子在群体里更容易受到影响,更容易认同群体文化。这一点的确是不可否认的。尤其是孩子到了初中之后,群体意识感会加强,归属感增加,也更容易认同群体的意见而非父母的意见。但是这也并不能完全代表父母的教育作用是很小的。则会或许只是源于环境的需要。由此可见,遗传基因、环境教育、父母教育和社会化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中都是起重要作用的。我们无法把这些教育因素割裂开来。

作为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对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是起到关键作用的。比如良好习惯的养成,良好的亲自关系所培养起来的孩子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初步的学习基础与能力等。即便是长大了,孩子们进入学校,家长的教育作用同样是存在的:对孩子学习与品行的关注,对于孩子的引导和要求等 都是不容忽视的教育因素。在学校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孩子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群体教育的作用也会产生。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在初高中阶段,孩子大量的时间实在爱学校度过的,所以群体的影响力就会加强,孩子在同伴那里获得的教育会明显增多。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即便是孩子不在群体中,团队一些发展内容和方向也会和父母不一致了,这应该是年龄造成的结果。否则怎么会有代沟的说法呢?孩子终究是会长大的,他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想起了一个故事,一个老和尚带着小和尚下山,走在路上看到了一个女人。小和尚问老和尚那是什么?老和尚说那是老虎。回到寺院里,老和尚问小和尚,今天下山你对什么印象最深?小和尚说,我最喜欢那只老虎。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孩子的本能出现。真正的教育是不是应该顺着孩子的本能引导、教育并发展呢?

孩子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我们绝对是不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同样的标准来教育他们。“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要不怎么会有“教育孩子是比让火箭上田还难的事”这样的说法呢?作为一个教育人,每每常思考“我究竟该怎么教育孩子们”?想了几十年,似乎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是至少有一点我是坚信不疑的,那就是一定要把孩子当做孩子,要从心底里爱孩子、尊重孩子,把他们视作和自己一样平等的人来对待。

世上有什么成功的教育吗?什么样的教育才算是成功呢?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我们做老师、做家长的要努力去做没有遗憾的教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哪条路通向成功呢 ——读《教养的迷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ywmh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