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大胯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
即使设置了某些“目标”,却总是完不成。
原因可能是动力不足,或是所谓的自控力不够。
但是,真正的原因可能并不是这些。
我们不妨换个思路来考虑:
所谓的“目标”,就是,你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某个设定好的结果。如果结果达成了,就有回报;如果结果没有达成,就算白干。
表面上看,的确是这样。但是,如果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解释“目标”,可能是另一种含义:
所谓的“目标”,它往往在不断提醒你“还剩多少未完成”,也就是说,它更擅长强调“你还缺什么”。
从这个角度望过去,如果让一个“损失感较强的人”通过设定“目标”的方式来工作或生活的话,就很容易出问题。
因为从他的视角来看:越接近目标,就意味着自己完成的越多;一旦失败,自己的损失就越大。那么他就很容易纠结,甚至是焦虑。进而,“完成目标”就不是刚需,“降低损失”才是刚需。
所以,坏消息是,设置“目标”的方式可能并不适合这类“损失感”较强的人。
但,好消息是,“损失感”较强的人往往拥有较强的“积累感”。
这就意味着,如果将设置“目标”的思路转变为搭建“系统”的思路,效果可能更好。
所谓“系统”,就是一个连续变化的东西。它可以是一项技能、或者一种关系。为了这个系统,你可以做各种尝试。
也就是说,“系统”往往在提醒你“需要养成什么习惯”,你要的不是具体事情的成败,而是“积累了什么”,从而不断发展这个“系统”。
比如,跑步,看下面两种描述:
- “目标”思维:这个月我要跑100公里。
- “系统”思维:我怎样才能每天都跑且不受伤?
如果你是一个“损失感较强的人”,你认为哪项更容易达成?
但是,这里的一个误区就是:“系统”并不完全等同于“兴趣”或者是“好玩的事儿”。它往往还会藏着很多“不好玩的事儿”,而这“不好玩的事儿”,往往就是过程中的一些“得失”。
所以,一旦瞄准一个“系统”去训练,就意味着:任何时候,你心里总会装着一件“大事儿”,就更不容易计较一时的得失。
顺着这个思路思考下去,就很容易建立一种“研发思维”。时间长了,“系统”就建立起来了。
外人从表面上,没什么特殊的。但是一旦往深了看,这个“系统”就是无数次“研发测试”迭代的结果,门槛往往很高,且很难被替代。
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目标”思维;但,从长远了看,每个人都需要这种“系统”思维。
每个人最好都能想能方设法去发展一个属于自己的“系统”。
这,往往惊喜不断!
往期回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