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看书有个习惯,如果遇到一个自己很喜欢的作家,就会把这个作家所写的且我能买到的都读一遍,这个情节有点像追剧, 好像不看到结局总是很不甘心的感觉。
最近我追的作家名字叫“濑户寂内听”,估计身边很多人对她应该是很陌生。我也是在几年前,无意中得知日本有这么个了不起的女人,但是当时我并没有记住名字,只是对她的成就印象颇为深刻。她即使在出家以后,仍然笔耕不辍,一生写了几千万字的著作。

后来我和朋友们在谈话中,经常会有意无意地提到她,觉得这个人是个码字的好榜样。直至前几天,突然在新闻里看到一个帖子,写的正是此人,我又一次被她的各种传奇经历所深深震撼:这个女僧尼,真是人间极品啊!
出于个人崇拜,接下来我在亚马逊网上买了她的五本书,其中有:《人生总要独自前行》、《对话稻盛和夫---利他》、《佛陀传》、《不乱于心,不困于情》、《夏日终焉》。读一个人的文字,你才可以真正走入她的内心世界,与她的灵魂亲近,真正感知她的所思所想。

在她与稻盛和夫的对话中有这样一段自白:不过如果来世要分为极乐世界和地狱的话,那么我和稻盛和夫先生的结局大概会很不同。因为我做过太多坏事,所以毫无疑问会堕入地狱。不过这也无所谓,反正我也不想去极乐世界,那种地方肯定非常乏味(笑)。一年四季都繁花似锦,吃穿不愁-----待在那种地方又有什么意思。反而是在地狱里候着,每天紧张兮兮琢磨着今天又是哪个恶鬼来折磨我要有趣的多。
哈哈哈,看到这里我开心大笑,同时也对濑户寂内听豁达的心态表示由衷的敬意。一个出家人,居然不在意来世是在天堂和还是地狱,可见她修行几乎没有什么功利心,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至少我,很害怕死了后去地狱,因为我做的坏事也并不少啊,哈哈哈。

玩笑归玩笑,让我们还是回到现实中。我认识一个朋友,曾经聊过她罹患癌症的婆婆,从一个媳妇的嘴里能听到对婆婆的敬意真的很不容易。她说,她婆婆知道自己身患绝症后,一点也看不出绝望和对死亡的害怕,人家该吃就吃,该喝就喝,该睡就睡,该出门学习就学习,估计这样的状态与修习佛法有关系。等到医生给她下了生命的最后通牒,她婆婆带媳妇回了家,指挥媳妇从柜子里收拾自己的各种衣物,有新的,有洗干净的旧的,有冬装,有夏衣,按照不同分类进行打包,有的要送人,有的要放在小区给清洁工捡走穿.....朋友惊诧于婆婆的淡定,人家处理的事情好像和自己没有半毛钱关系。
我听了以后,亦感到由衷地钦佩,一个明知道自己大限将至的老人,打扫自己人生战场的态度,仿佛到像是出趟远门一样淡定,属实不易。更多的人面临这种处境时,估计慌慌张张,哭哭啼啼,哪还能有什么章法可言。

女人到老到死,能活出这么个状态属实不易啊。《夏日终焉》,是濑户寂内听的自传体小说,从中可以了解到,濑户寂内听的前半生,也是意乱情迷的一部爱恨史,在婚内出轨,出轨后被情人背叛,又给有妇之夫做妾八年,当与旧情人重逢后又旧情复燃,稍后又被背叛......她的人生经历真的堪比情场传奇。
可能是经历太多,受伤太深的缘故吧,在她51岁的时候,濑户寂内听选择将所有的东西都放下,毅然选择了出家。她说前半生是虽生犹死,浑浑噩噩;但是出家后的她是虽死犹生,简洁明快,很充实的过着每一天。九十多岁了还活着,她说估计有身外之物护着。所谓的信仰就是完全信任,我想濑户寂内听在其后半生中真正拥有了这种信仰。

出家后的她,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写下很多小说、散文以及关于佛法方面的专著,把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对生活、佛法深刻的思考,全部倾注在了自己的作品当中。晚年她居住的院子名为“寂安”,经常会安排一些讲座和法会,在九十多岁的高龄,拥有好几百万的粉丝。她以出世的灵魂,指导着人们入世积极的生活。很多理论貌似语出惊人,但细思实际上入情入理。
真实洒脱,是濑户寂内听的个性,在她身上根本看不出任何岁月多艰的踪迹。能把出家的生活演绎成电影,也只有濑户寂内听能做得到做得好了。她曾说过:不管多么苦,多么痛,只要咬着牙活下去,在“时间”这剂良药的作用下,伤口便会不知不觉间渐渐愈合。人类拥有忘却的能力,究竟是神佛的惩罚,还是天赐的恩宠,至今我都搞不明白。
在濑户寂内听的眼里,人生没有什么过不了的坎儿,只要坚持,总会抵达快乐彼岸,看来在她身上,我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