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来自于大脑对感官世界素材的整合。如果一直停留在经验层面,那么就会使思维固化,形成惯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是违背事物运行规律的,世间万物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完全依靠经验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动态的反思思维,以及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看似每个人都拥有,但是反思性的自我意识没有几个人能达到,它需要人自我从内在出发不断进行探索。当然,这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或是说是纯粹内在的思维过程,而是总是与外部世界以及经验不断融合,分离,再融合的过程。
虽然大脑本身具有认知和思维的功能,但是如果没有感官功能的参与,表象世界就进不了我们对大脑。那么大脑是空洞的,毫无作用可言。从这点上来讲,世间一切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并且相互之间都是存在某种联系的。
因此我们的思维并不是由内而内的单向过程,而是先由外而内,然后由内而外,再由外而内的不断反复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在同一水平线上的,而是螺旋上升,或者说是不断深入的。
一个人对外在世界越是敏感,那么他接收外在世界的信息就越多。但是,接收到的信息越多不代表越接近世界的本质,这些信息只是世界的表象,对这些表象经过大脑适当加工,会形成经验,经验只是表象的整合,其中可能存在一定逻辑性,加上人性中的惰性,这种逻辑性和惰性就形成了惯性思维的根源,而且在短期的实践中也不会出现偏差,这样的现象在现实中也是普遍存在。但也可能是假性逻辑,由于个体的认知局限,对表象世界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偏差。相对于具有逻辑性的惯性思维,这个具有假性逻辑更有利于促进反思思维的形成,因为在现实中会出错。
从外界接收的信息,经过思维加工,它仅仅只能形成经验,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依靠经验是不够的。现象或表象它会按照某种规律表现出来,但是其本质可能完全相反。比如说,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那么根据这个现象你可能会认为那是太阳绕着地球转,而本质上是地球自转。这个例子在这里有不恰当成分,因为这个例子里的答案需要从外部实践中寻找到答案,而我这里所要阐述的是需要从内在寻找到答案。这里只是想表达“经验是会出错的”。
从经验出发,我们需要把这些经验和自我意识进行融合,融合之后再把自身也当做外部世界的一部分,然后进行深度思维加工,这样所得到的答案是最接近事物本质的,或者说是比较接近客观的。这是作为认识世界比较客观的方法。
但是,不管我们怎样去总结认识世界的方法,我们所认知的世界总是集自身所有经验和智力所得到的世界。这里有必要再阐述一下,这里的智力我通常用悟性表达,这个悟性就是上面所提到的“深度思维加工”之必要前提条件,没有这个悟性,就谈不上思维深度加工。因此,有可能每一个都能自成一个世界,悟性的大小决定了这个自成世界的大小。不过很多人由于存在很多相似的经历和自我认知,以至于人与人之间的这个自成世界有相重叠的部分。
外部世界进入大脑依靠感官功能,那么大脑又是怎么运作的呢?除了生理性功能外,我认为还有人的感受性,这种感受性来自哪里?我不得而知,比如说,情绪、信仰、情感等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