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3419226/305d28e8c38a13b2.jpg)
培根说过一句名言:“深窥自己的心,而后发觉一切的奇迹在你自己。”
言下之意,真正的奇迹,绝非来自身外,而恰恰来自自身?
于是发现,拿破仑的“人多不足以依赖,要生存只有靠自己”,着实是句大实话!
换句话说,但凡对“外”依赖心太重的,抑或是动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多都是因为内心丢失了“自信”。
经历的多了。由衷感觉,一个人常常会在根本无须去依赖他人的时候,身边围聚簇拥着想你去依赖的人,会很多很多;当你真正需要去“依赖”一下什么人的时候,往往都只剩下你自己一人。
所谓“求人不如求己”,说的也是“人多不足以依赖”的道理。
于是,很早就养成了“不依赖,靠 自己”的生活习惯。
“求人”不是求不通的。这年头,只要肯付出“相应”的代价,求什么事儿能求不通?
然而“代价”,常常会与所求之事根本就不“等值”,却不是随便什么人就能够负担得起的!
不愿去付出“相应”代价,不愿去根本就不“等值”地高额付出,更不愿去受制于人; 于是练就了个德性:不依赖,靠自己。
啥都靠自己?啥都靠自己。
太大的欲求没有,不大的欲求用不着求人;凡事都有感性的各种思想准备,啥都靠自己。
拥有了“不依赖,靠自己”的德性,凡事就会去平等、善意待人;不会动辄便拒人于千里之外。
因为无求于人,所以心怀坦荡,处事谈然。
感觉好的,合适的,愿意靠近的,一概礼宾相待;学得坏的,不合适的,不愿相关的,轻松“拜拜”了就是……
经历的太多,自然就会是“万金油”了;啥事儿不是人干出来的?又啥事儿不能自己动手去干?
只要不是自己将自己给弄进了个陷阱爬不出来,用不着求人!
量米下锅,看菜吃饭;不到的确感觉是“山穷水尽”之际,绝对不对人说一个“求”字。
然真在“山穷水尽”之际能够求得动的人,也是根本不计回报、不会副你付出高昂代价的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23419226/dd7ad376d504092c.jpg)
挺自信的。
啥叫“自信”?自己清楚自己的半斤八两,不会动辄就被人忽悠;自己相信自己能行,对所做各种准备,都有切实感性的评估。
于是,一向与人交谈率直真实,有一说一,有二道二,绝对不玩“弯弯绕”;总以为,说话弯弯绕的人不光不耿直,而且多是缺自信。
不耿直可能会有真实吗?试着,探着,纸着,藏含“猫腻”着,投其所好着……不可能会有真实的!
缺失了真实的说话,一方面似乎不能不听?出于礼节,还不便露出不耐烦的无礼神色;
一方面还得去小心加以应付,生怕哪句话自己理解错了,答非所问或文不对题地给对错了号,无意伤害了别人……
如此说话,很累人的!也根本没用。说得多了,会被其纸进去不说,自己还可能也变成了心怀猫腻的虚伪之人。
因此,也从不愿意跟弯弯绕绕的人去多费口舌……
说话率直真实不绕弯子,是自信真实的本原反映,原本也是对人的一种尊重;直截了当地说出心之所想,行就行,不行拉倒。总之是“不依赖,靠自己”。
难怪有人会说:
“我们时会羡慕那些可以坦率表露自身欲求的人,他们不会把这些欲求缩小或夸大,经他们侃侃而谈,似乎多数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这些人可以如此从容迫的原因,在于他们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欲求,并且有明确的目的和观点……”
反之呢?心里没有底气,交谈缺少自信,总是在那儿欲言又止、言不由衷,不外乎就是N个可能:
要么犹豫不决地缺少定性,要么言不由衷地习惯虚伪,要么想东想西地心存侥幸,要私心藏猫腻地掩饰作秀……
自信的人,喜欢简单不喜欢复杂。然“防御意识”,却让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变得异常复杂:
“警惕性和怀疑的心理,让交流中的当事人局促不安,而且不自然、难以敞开心扉地交流,也很耗费精力;很容易让人陷入疲惫的精神状态……”
生活原来就很累人,为啥与人交流还要去选择疲惫呢?
心怀自信,说话不会去绕弯子,一律指自心感觉轻松惬意的话去用心真实地直说。
因为其心里始终有个不容游移的“定数”
“不依赖,靠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