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慧元在《书生活》里有一篇关于《歌德尔,埃舍尔和巴赫——集异璧之大成》的读书感悟。记得自己也是一时冲动买下过这本书,厚厚的像一本大字典,读起来十分费劲。除了篇幅很长,内容很深以外,还因为三位大师分处于不同的领域,读哥德尔需要数理逻辑,读艾舍尔要有美学基础,稍微了解的巴赫也仅限于听过一些音乐,了解他的一些故事。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认知科学家,不仅家学渊源,而且自己也是数学家出身。他34岁就写出了这本书被誉为“心智议题跨学科第一奇书”,还获得了普利策奖。书中精心设计了引人入胜的阅读路径,介绍横跨多个领域的内容。有些遗憾的是自己花很长时间读完后有很多地方没有看懂,所以马慧元对于这本书的感想让我再一次尝试去阅读和理解。
由于马慧元自己就是计算机专业的,所以对于这个学科领域非常熟悉,在她看来数字化的东西都有意义。这个世界就是用数字发展出来的语言慢慢构建起来的。通常一条定理会被分为两半,就是所谓的非黑即白,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一概而论,有时候这样做的结果是荒谬的,但是大部分的规则就是这样被制定了,计算机中的所有语言都在用0和1编写。头脑结构里的一些固定的模式也让计算机的发展乃至人工智能有了基础。
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知识、阅历、智慧的增长,人们会尽量避免用简单的两分法去判断是非对错。在思考问题的角度上的多元和强大包容性也成为了推进文明发展的动力。就像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马慧元也会不断叠加自己的知识和认知储备。作为一位管风琴演奏家,她接触了大量巴赫的作品,这些完美的复调音乐,也是数学逻辑被运用的炉火纯青的结果。
不过巴赫却在看似确定的规律中,不断尝试演变出新的可能,因为在他看来世界是不确定的。人类永远无法一劳永逸,因为上帝会会面他们的信心和骄傲,让自以为是的妥贴变成动荡。时不时会发生的一些混乱和灾难是一次次轮回中的因缘际会。人从无序的生命进化成今天的样子就是在无数次的选择,连接中不断生长的。就像巴赫的音乐,如同在管风琴键上种下了一颗颗种子,慢慢生长出茂盛的藤蔓。
作者把看待世界的目光从三维世界变成四维,大大释放了思想的自由度。书中不断提到的规律及其应用因为有了更多一个纬度的 基础拓展出无限空间。现在想来当初阅读时感受到作者的脑洞大开,不仅因为涉及领域的广泛,更因为有哲学思维的加持。所以当遇到想不通的问题时,去读一些复杂的书可能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因为阅读此类书籍是思维锻炼的过程,读累之后就可能觉得自己的问题实在不算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