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是很幸运,每每需要帮助的时候总有很多有心的恩人、导师相助。今晚,我很高兴、也很释怀,因为我在压抑的学生管理中又得塔塔教练的最美引导,而且是难得的一对一引导。
与塔塔教练相识是2020年2月在“互加计划”的一个教练型教师项目学习,她是我的教练,指导我怎么与孩子有效对话。之后,我一直在她建的微信群“全息对话|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她的文章里继续向她学习,也有不时的她看到我朋友圈发的困惑后的一些必要联系。庆幸,也有缘,塔塔教练正好是我们云南的,长居昆明,所以她给我的帮助就异常的用心,当然我得到的成长也就多了不少。
我常常和她讲:我有负于她的期望,在与孩子对话中没有给到她更好的反馈。其实,我所想表达的是“我做得不好”!
她总是鼓励我道:给我最好的反馈就是你在做,一直坚持不懈地对话孩子,改变孩子,影响孩子。有这些,就是最好的。
似乎有些轻描淡写,但我真正感受到作为一名优秀教练的塔塔老师的慈悲胸怀。而我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影响孩子成长的引领者,我还能不努力、不行动吗?
真的庆幸,塔塔教练牺牲了她宝贵的一个小时的时间,帮助我怎样更好地与孩子有效对话。面对她赋予我的新能量、新“工具”,我似乎感到一种异样的挑战,似乎觉得不应该这样草率去写作、去记录,更不应该谈及更多的解读。但是,我想还是先做个简单的梳理、回顾吧,毕竟我还是太容易遗忘,这就更辜负这一个小时塔塔教练的精心指导。
1.明确对话目的
“我为什么进行这次对话?”很多时候我们对话的出发点是为了帮助对方,比如教师对话学生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某个方面的行为习惯。其实,我们这样的对话目的不全对。我们为什么要帮助他们呢?为什么要让他们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因为他们给我们的管理带来了不好的一面,所以似乎我们对话的目的也为了我们自己——更好的管理。
于是,对话的目的应该建立在“彼此帮助”,而且在对话的技能里让学生感受到老师需要他,他也是或者说他才是处理好这件事情的主角,而非仅以弱势群体的角色出现,这也很重要。
而我们作为老师,自己管理的不易,自己需要学生的帮助,一切都难以启齿。
换一个角度讲:让学生以帮助老师的方式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他们也更能在改变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感。
2.当孩子一味示弱,间接接受你的帮助时
我们可以这样与孩子对话,找到“共同面对的话题”。
(1)当你做得很好的时候,你觉得是什么样子?
(2)你觉得你做得什么样才是最好的呢?
(3)你觉得当下最最重要的是什么?你有什么困难?
以类似的对话,不仅仅停留在帮助孩子想办法解决他的问题的视角,而且要表达出老师真实的感受,找到一件孩子和自我需要共同完成的事,变成“我们两个怎样去共同解决”。
同样,在共同解决中,也让孩子感受到了老师真正需要帮助,从而体现出孩子真正的价值感。孩子一旦价值感得到体现,他就会自然站在共同位置去做事。
3.对话关注点
对话的关注点应该是“人”“行为”以及行为背后“原因”,而我们往往关注的只是“事”。
完整对话如何发生?塔塔教练给我的这副对话宝藏指明:与孩子对话需求层次有五级——“事情”和“他人”是外在的需求,这是我们“普通对话”中常常关注的点,也就是说“我们采取对话行为往往的出发点是在乎这件事、在乎对他人的帮助和影响”,感觉“不纯”;“感受”“自我”是内外需求,我们采取对话行为往往是为了让别人感受自己、或者严重讲就是认可自己,这也不纯;真正有效对话关注的点是最后一个需求层级“一体”,就是把孩子需要帮助和我也需要帮助融为一体,形成彼此间共同达成的意识和目标。
这是一种有效对话的“新工具”,还得需要我在不断的实践中去感知和领悟,在此的解读或许存在一些偏差。
4.真实
我们的对话要一定能有效引出真实问题,并让孩子感受得到。这个我们往常以评判的口吻指明孩子存在的问题是截然不同的。换句话说我们的对话应该是“我感受到我和你对话我……”而不是“你觉得你……”
更为重要的是很多时候我们作为老师也要自然、真诚地向学生示弱,让学生真实地感受我们老师的需求,道出自己的需求方能走进学生的需求。
这样一来,学生真实的需求和老师真实的需求交织在一起才能形成共识,才能有效沟通和对话。相互示弱,相互表达需求,更有利于彼此看到真实的一面,形成的相互对话有利于滋养心灵。
5.避免自我状态
很多时候,或许由于人性固有的特点,我们很容易进入自我状态,也就是凡事都会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回归到自我。比如,“我以为”“我认为”,往往难以走出主观臆断。
所以,我们在对话中要做到时时提醒或者调整,把自我状态放下。即便我们说错了,或者做错了,我们很有必要重新摊开,坦诚布公地找回对话的良机。比如,我们可以说:抱歉,刚才我有现在自我角度对你进行了评判,是我不对,我们重新来一起这样看……
6.共情、一体
一切对话的彼岸都是为了达成“共情”、融成“一体”。我们所有与孩子的对话就是和孩子“共情”,并与孩子融为“一体”,从而才能共创伟大的事物。我们要相信:很多时候,事物的答案不在你手里、也不在孩子手里,而在于共同创造,这样的“共识”才是真谛。
7.共同体文化(或者也可以用同伴文化)
这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取得学生充分信任的一大举措。和孩子、和家长一起解决彼此需求的问题,当然毫无疑问关键也是对话、沟通,最终建立良好的链接。
有了这个共同体文化,孩子与家长与老师与学生就有了更密切的“合作”,才容易形成共识,走向共创。
这也是塔塔教练正在践行并值得我在班级管理和教学中去开创的新对话平台。
8.对话路径
“外在遇到问题——反观自我面对——发现阻碍——共同解决”这是对话的“直通道”,也是我们将采取对话行为时必须理清的基本思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