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和新手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专家能识别新手注意不到的信息特征和有意义的信息模式。
2.专家获得大量的内容知识,这些知识的组织方式,反映专家对学科的理解深度。
3.专家的知识不能简化为一些孤立的事实或命题,还应反映应用的情境,也就是说,这些知识受一系列环境的制约。
4.专家能够毫不费力地从自己的知识中灵活地提取重要内容。
5.尽管专家谙熟自己的学科,但这不能保证他们会教导他人。
6.专家应付新情景的方法灵活多样。
有意义的信息模式
不同的知识水平能感受到不同的知识刺激,并且有不同的理解。
例子:国际象棋大师具备这样的能力:每走一步棋,思考更多的可能性(广度);而且比普通人思考更多对手可能的应招(深度)。他们具有更强的复盘记忆能力。但是当棋子不按规则摆放时,他们记忆能力和普通人没什么差异。
专家超常记忆是如何形成的?
他们具有把一个结构中的不同成分组合成模块的能力。这些成分是通过基本功能和策略相连接的。由于人的短时记忆信息容量有限,只有通过把信息组合到相似的模式中,才能提高短时记忆的能力。
在一个由竞争策略成分,所支配的布局中,国际象棋大师能够把一些象棋套路组合成模块,由于在这一领域中缺乏层次分明的,组织完备的结构,新手不可能应用组块策略。
不同领域的专家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才能具备对他们来说是有意义的信息模式的敏感。这是新手不能实现的。
知识的组织
专家的知识不仅仅是对相关领域的事实和公式的罗列,相反它是围绕核心概念或大观点组织的,这些概念和观点,引导他们去思考自己的领域。
专家能够有意识运用本领域的核心理论和工具解决遇到的问题,新手更多依赖自己的经验和感觉,包括自己记忆的曾经应用的公式。
专家根据解决问题的原理,对问题进行分类,新手则根据表面特征(解决方法的相似性和表面雷同)对问题进行归类。
对于专家来说,知识越丰富意味着记住的概念模块就越多,模块之间的关系和特征也越丰富,导致提取相关模块的方法,模块之间用来实现解决问题的路径,也就越多。
例子:把一块木板锯成两块,一块的长度是整块的2/3,但比第二块短四英尺,问木板在锯开前的长度是多少?专家会首先理解题,判定逻辑上不成立。新手可能直接用公式计算。
情境与知识提取
专家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并不是遍历整个知识库(不符合大脑进化原则,也超出工作记忆负荷),他们具有一种能力,能熟练提取具体任务相关的知识。
用认知科学家的话来说,专家的知识是条件化的,它包括对有用的情景的具体要求。非条件化的知识常常是惰性知识,尽管关联但未被激活。
对学生来说,要实现知识条件化,必须多做题。但要记得做题是为了练习面对不同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不是记忆做题的方法。
顺畅提取
提取相关知识的能力,表现为三个层面:费力提取,顺畅提取(不费力),自动化提取。
对于专家来说,实现顺畅提取,并不是比新手快,专家会采取先理解问题的步骤。而不是像新手一样上来就想解决问题。学开车,就是顺畅和自动化的一个例子。
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顺畅地识别特定领域的问题类型,诸如牛顿第二定律,或效率与功能概念的问题,这样人们便能轻而易举地从记忆中提取合适的解决办法。
专家与教学
专家并不一定是好老师,有时他们还会忘记学习的难度。好老师不仅要具有专家的知识深度,还要懂得教学策略。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策略。
专家教师了解学生可能面对的困难类型,知道如何挖掘学生已有知识,以便使新的信息有意义,他们知道怎样评价学生的进步。
适应性的专门知识
专家被分为两种,一种是工匠大师,一种是艺术大师。
工匠专家自动地鉴别顾客所需要的功能,趋向于接受顾客所提出的问题和限制,他们处理新问题的方法是,把问题看成是利用已有的专业知识,更有效地完成同一任务的机会,重要的是必须强调工匠的技术常常是广泛的,不应低估。相反,艺术大师专家很尊重顾客所提的要求,但他们把这看作设计探究的起点,他们把顾客的要求看成是探究拓展目前专业知识水平的机会。
例子:两个讲授哈姆雷特的老师。杰克注重,逐句讲解课文。史蒂文在讲课之前,让学生,设想自己处于哈姆雷特的环境:父母离婚,母亲再嫁等等。学生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之后,才讲授介绍剧本。
专家只是某个领域的专家,用优秀新手来称呼他们更合适。或者叫适应性专家。
适应性专家能够弹性处理新情境并成为终身学习者,他们不断用他们所学到的,他们还运用元认知,不断调整他们现有的专业知识水平,并且设法超越他,他们不只是力图更有效果地做同一件事情,他们希望把事情办得更好。
他们的目的是成为创新型的艺术大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