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做,才能让孩子们温顺的接纳我们的好意呢?
生养孩子这个词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总是充满挑战。做家长的,总是在习以为常中对小朋友做出最好的安排。殊不知,这些最好的安排也许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
我们总会以为,用管理、命令、直接安排的方式就能让孩子走向正确的道路。这种方式在教养之初时也是非常好用、屡试不爽。
但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离经叛道的下一代却总是做出忤逆的行径。家长们总是好心贴到冷屁股上,小孩子们为啥这么不识好歹呢?
如果我们用权威的力量推动父命母权的强制执行,那恐怕就要伤到我们的亲子关系了。日后,冰冷、僵硬的亲子关系便会让家庭陷入重重矛盾,曾经威震四海的父亲此时不得不怀疑自己的威信、母仪天下的母亲不得不担心这延续百年的江山。
时代变了吗?
时代没变,只是孩子的身份变了。他们从原本天真无邪、满心依附的状态发展成了一个具有独自思考能力、独立人格的崭新个体。独立人格和思考能力带来的边界感令家长感受到了孩子的忤逆。当我们察觉不到这其中的缘由时,我们多半会认为熊孩子只是不听话,继而为孩子的未来与家庭的和睦而感到焦虑、困扰、寝食难安。
虽然对教养新生代的焦虑是令人头疼、令人难受的。但转念一想,诱发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权力之争的原因却是令人欣喜的,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

身体健康的表象可以通过身高、体重、皮肤、作息规律来进行判断。
而心理健康的表象,则可以通过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来判断,比如对隐私的捍卫、对自由的追求、对信念的执着等等。
孩子嘛,被我们家长压迫了十几年,青春期有点能耐之后,肯定是要对自我表现出过度渴求的姿态的。
什么是过度渴求呢?就是原本想要拥有却无法得到的事物,等到自己有能力获得的时候,就会越发想要。当父母对孩子的控制越发强烈,长大后的孩子便会因为对权力和自由的过度渴求而叛逆的越发激烈。
比如说曾经学习非常好的孩子,到了高中阶段却突然成绩退步了、不爱学习了、逆反心理严重了、自尊心也越发强烈了。究其原因,原来是大多数家庭的父母在早期陪伴孩子的时候,经常以命令式的口吻、专断式的教育、权威型的姿态来开展教育的。被训斥的孩子连哭都要被骂,他们怎么可能会感到自由自在呢?
此类的父母是时常忽视孩子的自我需求的,当孩子长大之后定然会声讨要回自尊和自我的。

在《养育的觉醒》一书中,心爱父亲的作者张贵勇亲身体验了陪伴孩子成长的完整周期后,不断反思总结的他,终于领悟到了父亲的职责原来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应该顺应孩子的成长、并在不同的阶段担任不同的角色。
正因如此,几乎被儿子的青春期冲撞至破产的亲子关系才开始缓缓恢复到可喜的状态。孩子也在父亲的引导下,承担起了生活的责任和家庭的角色。
首先恭喜作者获得可喜的结果。对于我们而言,我们需要明白,孩子不仅需要父亲的保护,还需要父亲能在孩子的幼年期、童年期、青春期和初显成人期这四个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姿态、配合孩子成长。如此才能帮助孩子爬山过坎,在逐渐放手中稳固亲密关系。
如何去做呢?书中详尽的介绍了孩子在不同时期对父亲的角色需求。
幼年期:父爱的面孔是玩伴
这个阶段是上学前的6年时间。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的时间里,是孩子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关键期,这时候的父爱要体现一种童真与谐趣,父亲要扮演好孩子玩伴的角色。
父亲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些小游戏,拿出时间和诚意,尽量多陪伴在孩子身边,游戏、阅读、一起看世界,怎样的陪伴都是可以的。
如果孩子的运动量不够,父亲可以和孩子一起踢足球、滑轮滑,玩警察抓小偷等各种游戏。
许多孩子在城市里长大,父亲不妨带孩子回归自然,或者到农村去玩抓虫子、做弓箭、捉小鱼、钓青蛙等游戏。
孩子如果比较内向,父亲可以有针对性地一起玩过家家、演戏剧、小主播等游戏,鼓励孩子一点点能够表达自我。
父亲陪伴孩子时,应该放下面子与权威不必一本正经、装腔作势。亲子共读时可以抑扬顿挫、做游戏时可以倾情投入。
幼年期的关键在于父亲能与孩子玩得好、谈得来,这将为增进亲子关系做出重要铺垫,有助于奠定家庭教育的良好底色。孩子未来是否有幸福感和责任感,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这一时期。
童年期:父爱的面孔是学长
小学和幼儿园的6年时间里,需要的父爱应该是学长模样。父亲需要悉心教导、诲人不倦,结合自己的经验与体会,给孩子正确、及时的指引。
父亲要在陪伴中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方式,让孩子具有基本的礼仪礼数和待人接物能力,发展出适合自己的兴趣与特长。
在学习方面,父亲要关注孩子的写字姿势、拼音基础、算术能力等学习习惯,注重好习惯的培养。
在学习之外,父亲可以帮助孩子进行情绪管理的练习、社交能力的建设、建设正向积极的观念。
我们的方式是引导不是教导,这样孩子才能认为从家长那里学来的观念是自己需要的、渴望的,而不是被灌输的。
这里建议家长多给孩子讲讲自己的成长故事、曾经对待挫折的做法,以此来引导孩子内心平衡、有礼有节。未来,这将有助于孩子精神立起来、格局大起来、为人正起来。
青春期:父爱的面孔是朋友
初中和高中是多数孩子的青春期。此时,父亲的最佳面孔是朋友,我们的原则是多些换位思考、理解宽容,减少急切和强权。这是此阶段亲子关系的重要准则。
对待上中学的孩子要“少说话,多做饭”。为什么呢?因为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挑战父亲权威、了解自己能力,家长维持权威的最好方式就是彼此尊重、依靠民主决策。激烈的对抗争论兴许可以让你获得一时的口舌之快,但长远来看,这是无益于孩子的长远教养的。
常言道,吃亏是福。对于一个独立的人,我们最好不要过多干涉他的生活,哪怕自己是对的、孩子是错的,但如果孩子执意做出选择,我们也要在足够安全的范围内让孩子自己去体验。这样可能会证明孩子是对的,但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孩子更加尊重家长的建议了。
如果你还是放不开面子,那么平时在孩子面前隐身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当孩子有倾诉需求时,我们最好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在孩子需要指点时,给予恰到好处的建议;在孩子需要鼓励时,为他建立勇气和信心。这些也是不要的朋友陪伴方式。
朋友般的父爱是理性而深邃的,也是我们发动影响力、帮助孩子柔顺接纳建议的最好途径。而想要和孩子成为朋友,我们则首先要接纳变化中的孩子,然后用朋友的无私与信任,鼓励孩子自信。在孩子得到信心、坚强起来之后,我们也要帮助孩子找到问题或事情的突破口,让他们自己知错。知错方能改。
初显成人期:父爱的面孔是导师
上了大学,孩子也进入了初显成人时期,但此时尚未进入成人阶段。此时父爱最适合的面孔是导师了。我们可以像《相约星期二》里的莫里·施瓦茨教授或者《心灵捕手》里的数学教授蓝波那样,在孩子做出就业、婚姻等重要抉择时给予指导。
当孩子认可父母时,家长的建议尤为重要,不用你三令五申、不用你言辞激烈,孩子都会愿意主动接纳。而这美好的结果,便要依赖我们此前的关系建设、尊重建设了。
面对即将自立、拥有自己事业和家庭的子女,如果我们之前能表现出柔和的坚定、适当的引导,那么在孩子心中,我们的形象便是博学广识、沉稳内敛、有格局显大度的。
此时,如果孩子们诚心诚意的发问了,我们也不必再吝惜学识了。大家只要积极担起导师的职责、帮助孩子顺利走过人生的关键节点、给孩子受用一生的智慧就可以了,这将有助于家庭文化的传承。
当孩子的,如果从人生大事上真正领会到“父爱”是靠山的含义时,他今后也会有意识地去做一个称职乃至优秀的家长。
张贵勇做的很好。在我国,能如此悉心关注孩子的父亲实不多见。这将遗留给社会一个时代问题,那就是未来的成年人在自制力、责任心和坚强上的欠缺。如果一代人中,大多数人都缺少责任感,对这个社会意味着什么?
男人的责任很多,对工作的责任,对爱人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同样,也包括对孩子的责任。但我相信,每个责任都是至关重要的,都是需要父亲投入时间和经历的,只给钱是解决不了教育问题的。
当我们对孩子的成长、教育感到焦躁难安的时候,那么,我们多半是需要调整自己心态的家长了。养育的觉醒不在于带来多好的学业成绩、把孩子修葺成我们期待的模样也不算觉醒成功。在家庭中担起适当的角色、放下焦躁的心态,用观察和场外援助的方式来支持家人,才能让孩子的成长更优秀。
我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家里虽然不配拥有麦田,但我却执意的成为了最尽职的麦田守望者。从远处,静静的看着两个孩子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模样,一个自律、一个贪玩;一个爱学习会学习、一个成绩一般不主动学习;一个充满了成人的智慧与理性、一个充满了天真烂漫与感性……
虽然她们都是天生的美人,但太多太多的不同出现在她们的身上,这一度让我感到惊讶,难道,我体内的两个天使同时诞生了。虽然她们如此不同,但她们却都是我最爱的孩子。
我其实并不自律,加入拆书帮的缘由其实也是为了能更多接触书籍、用拆书帮的氛围来爱上读书,但在守望两个孩子的成长之路上,我却由衷的慨叹,自律认真也不错、不自律贪玩耍也没问题,只要是他们最想要的模样,那么作为母亲,最好的选择就是支持她们,接纳她们,用爱来包围她们。
我不敢自称为是一个好母亲,但孩子的同学却经常称呼我为“别人家的妈妈”。也许这确实是孩子所需要的,但作为家长,我最想说的是,持有如此开放、包容的态度,最佳的受益人不是孩子,而是家长自己。
在如此浮躁的社会,我能用高效的陪伴和孩子建立亲情。同时,自身却完全没有当代家长的愁苦与焦虑,是不是也可以称为轻松的母亲、养育的觉醒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