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衣服穿的越多越好
很多人在冬天穿的里三层外三层,其实,衣服本身不会产生热量,是起到隔离寒冷的作用,使人体热量得以保存,但是衣服穿得过厚,会抑制身体体温调节机能的适应性,减弱人体的御寒能力,易使人体的抵抗力下降。
所以,冬天穿衣应适宜,根据天气变化,做好保暖工作;不可过分保暖,尤其是在温暖的室内,开空调取暖时,不可距离热源太近,以免暴暖大汗。
2、手脚冷立刻保暖回温
冬天回到家手脚冰凉,想要快速回温,许多人会将冻僵的手脚放到取暖器边烤或用热水泡,其实这样一冷一热的骤然交替,极易造成手脚生冻疮。
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空气中,人体血管收缩、血液流动速度减慢,此时突然将寒冷肌肤放在过热环境中会使血管收缩能力变差,毛细血管扩张局部性淤血,从而引发疮;正确的方法是,手脚相互摩擦,使表皮温度自然回升,再进行取暖。
3、冬季不出汗就少喝水
冬季气温较低,相较于其他季节,出汗量比较少,许多人便会忽略及时补水的重要性。
实际上,冬季气温与人体温差大,在排汗量少、心率提升且外界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人体与空气热交换更为显著,如果没有给身体及时补充水分,随着体内热量和水分会不断蒸发汽化,血液就会变得浓稠,很容易造成血管阻塞;因此,即使冬季出汗少,还是应该多喝水。
4、蒙头睡大觉不感冒
有些人习惯把头蒙在被窝里睡觉,尤其是寒冷的冬季,觉得这样会暖和一些,并且不容易感冒;其实这是对健康有害无益的坏习惯。
蒙头睡觉感觉上可能会暖和些,但被窝里的氧气会越来越少,容易造成缺氧,导致睡眠质量差,醒后还会感到头晕、乏力、精神萎靡,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导致呼吸困难,最后甚至会伤害大脑,损伤神经系统导致神经衰弱。
5、喝酒可以抵御寒冷
不少人以为喝白酒可以御寒;实际上,人喝酒后,受酒精刺激,血管扩张,身体的热量会大量释放,所以会有发热的感觉,但这种感觉会很快消失。
尤其是热量释放到一定程度时,人反而会感觉冷;棉袄、羽绒服之所以具有持久的御寒能力,是因为它们能减少热量的流失,而酒的主要成分是水和酒精,它们本身不但不会产生热量,反而会造成热量的挥发;适量饮酒可以有助于血液循环,但不可过量饮酒。
6、水果可吃可不吃
很多人认为,水果是零食,可吃可不吃;其实水果含有人体本身没有的矿物质,比如含有抗氧化、防衰老的维生素,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浓度的可溶性纤维果胶等。
建议由“先吃饭后吃水果”改为“先吃水果再吃饭”;将水果放在饭前,可以保证快速消化,帮助控制热量、补充膳食纤维、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7、不胖不瘦不用锻炼
身体不胖不瘦,不见得健康指标就正常;有些不胖不瘦的人,胆固醇、血糖、骨密度等指标都不健康。
如果不运动的话人体结构是不健康的,肌肉和脂肪的比例是不对的,同样会影响身体健康。
8、血脂高不能吃蛋黄
胆固醇是维持正常代谢的重要物质,百分之80的胆固醇是内源性的,从食物中来的外源性的只占百分之20。
鸡蛋中含有大量卵磷脂,是维持记忆和思维的物质,不吃鸡蛋或吃蛋清不吃蛋黄,会失去很多必要的营养素;每天吃一个鸡蛋,是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
9、植物油吃多了没关系
许多人认为,植物油不同于动物油,胆固醇没那么高,多吃点没关系;但其实植物油的热量是非常高的,同重量植物油提供的热量要高出猪肉1倍多,鳗鱼的4倍多。
过多食用植物油也有很大危害,如每天多摄入5克油而不被消耗掉,10年后则多长20斤。
10、每周一次剧烈运动
一次大量的剧烈运动,不能替代其他几天运动所带来的健身效果;习惯静坐生活的人,突然做出大力气的体力活动时,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性最大;锻炼必须坚持循序渐进,并且经常坚持。
11、锻炼要早起
早晨空气里氧含量较少,特别是在公园里,因为植物在夜里是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冬天寒冷,会刺激身体诱发血管痉挛,使突发事件增多;下午4-5点是一天中最适合锻炼的时间段;上班族可以在晚饭后半小时开始进行适当锻炼。
12、爬山是最好的锻炼
人老腿先老,爬山的时候负重非常厉害,因为有一只腿从弯曲到伸直的过程,会造成一些关节断裂,或者是关节软骨软化,过度负重活动会加速其退化和磨损;中老年人尽量少登山、爬楼等。
13、少吃就可以减重
少吃只能影响免疫功能,而且体重还会反弹;科学的减重,不是节食不吃,而是讲究科学搭配饮食,加上长期的坚持合理运动;靠走捷径减重,那是得不偿失。
14、局部锻炼可以瘦腰
锻炼是改变整个身体代谢的过程,锻炼首先消耗内脏脂肪,然后才是皮下脂肪;皮下脂肪也是血流多的地方先消耗,如四肢、脸颊等;只有做全身锻炼,才能消耗脂肪,而且一次须超20分钟;短时间的锻炼不能够减重,局部锻炼也不能减掉脂肪。
15、大量山汗可减重
人体中的水分主要在体液和肌肉细胞中,而不在脂肪细胞中;大量出汗后会出现口渴感,导致大量饮水,而后迅速恢复原体重。
排出汗液的好处,是可以带走部分代谢废物,但不坚持适量运动,只想通过大量出汗实现减重是不可能的。
16、中医治病,比西医慢
很多人说,中医效果好,可是比西医慢多了,因此很多人在生病时先想到的是去看西医,因为效果不满意,才来到中医院看病。
实际上,中医在治疗一些急症方面很有奇效,例如针刺治疗急性疼痛往往一针见效,甚至对于急病的抢救方面,中医也有独到之效,比如参附汤药抢救心衰患者等;所以,中医治病不一定会比西医慢;而且许多病,中医一开始就可以介入,这样效果会更好。
17、年轻人不需要考虑养生
很多年轻人喜欢熬夜打游戏、玩手机,认为养生到中年以后考虑就来得及;实际上,这个想法是错误的;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延年益寿。
调和阴阳,疏通气血,保证人体的健康,这对于任何年龄段的人群都是需要的养生方式;且年轻人也面对着工作和生活的压力,适时以中医方式,对身体的状态进行养护与调整也是十分必要的。
18、中药代茶饮没有副作用
大家常听到一句话,“是药三分毒”,这里的毒是指药相对于人体的偏性;中医里,人体气血阴阳偏盛偏衰,均可导致疾病的产生,用中药治疗疾病,就是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的偏性,使人体气血阴阳恢复平衡。
所以,无论是中药还是中药代茶饮,都有偏性,在服用时要辨明自己的寒热虚实再结合药物的性质来服用。
19、夜间跑步身体好
人在跑步时,血液纷纷流向四肢,体温也会升高,这时人的皮肤纹理和毛孔都会张开,如果遇见外部的冷空气和凉风,就很容易被侵袭,这样就很容易生病。
所以,建议大家在白天进行运动,如果夜间很晚还运动,会损耗我们身体的阳气,次日就会感到体乏神倦,达不到强身健体的效果,还起了反作用。
20、养生就要补
很多人选择名贵中药材泡水、或泡酒来进补;但自己的体质如何,究竟适不适合补,需要在进补之前先搞清楚;比如脾胃运化功能差,肠胃淤滞痞满,此时进补就如同给装满气的轮胎继续打气,不能吸收反而增加肠胃负担,适得其反,还浪费金钱。
所以,中药在应用方面有严格的标准,需要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给出调补建议,切勿简单地套用,盲目随从。
21、食疗人人适宜
食疗,是华夏文明饮食文化的瑰宝;时下各类食疗养生馆更是应运而生,观其食谱,大部分是“海参、鲍鱼、乌鸡”等滋补食药材,当然也有如“马齿苋、紫背天葵、山药”类的平补、清热解毒药物。
虽然样式丰富,往往只是口味拼凑,取“食疗”之噱头,达到其商业目的,而做不到结合药效,因人制宜;所以,食材虽然名贵或者功效卓越,但食疗养身,仍需专业医生来指导。
22、只吃素
很多人为了保持身材,吃饭的时候会长期吃素,甚至会当成一种信仰;但长期吃素会破坏身体平衡,严重还会导致内分泌失调紊乱;不沾荤腥等于拒绝了一切动物蛋白和脂肪的摄入,导致的结果就是血管弹性变差,更容易患上胆结石。
23、天然就是最好的
很多人都喜欢天然的,吃的是天然的蔬菜,用的是天然的;其实有时候人工培育的才是最有营养的;例如天然的芦荟不经过加工会导致腹泻(某种可食用的芦荟除外)。
24、每天梳头100下有益健康
常听到身边有人说”每天梳头100下,梳去老年痴呆的可能“;其实,过分梳头会刺激头皮,促使头皮上的皮脂腺分泌增加,从而让人总觉得头发不干净;所以,坚持梳头只对头皮功能下降的人适用;比如有点掉发、头脑发胀时,用比较软一些的梳子适当梳头是可以的;但油性发质、头皮有伤口的人却不适宜,因人而异。
25、以药来代食
正所谓:药补不如食补;其实,许多食物也是很好的滋补品,不一定要药补;如多吃萝卜具有健胃消食、顺气宽胸的功效,多吃山药可以起到补脾胃的功效;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适当吃胡桃、芝麻、花生、红枣、扁豆等。
26、越贵越补
不少女性认为东西越贵越好,就会不惜花高价买燕窝、鱼翅等等保健食品;但是,其实甘薯和洋葱之类的食品有十分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因此,进补应该不要以贵贱分高低,更应以实用为滋补原则。
27、用进补来代替锻炼
无论是正常营养的摄取,还是营养补品的吸收和利用,都必须依赖人体健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的功能;如果缺乏运动,体质虚弱,胃肠消化功能差代谢利用率就会低,吃了营养补品也不会很好地消化吸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