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平台价值很大,有很多想象空间
很多人往往一上来就希望成为平台
可是大部分以失败告终,讲讲故事容易。
颇有一种“”平台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感觉‘
平台型的商业模式有两种:
一种是单边平台
一种是多边平台
多边平台最难,因为要同时聚拢两个或者多个相互有需求的人群。经常是供应商 和消费者。
比如电商平台,直播平台,打车平台等等。经常的困境时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所以这里项目常常需要强运营、大补贴,资本推动催熟两端。
作为初创企业的能够成为独角兽,成就一个平台的故事,每一段会出现一个。
但主角常常不是你,所以我们谈谈一些切实可行的成长方式。
这里介绍一个三段式的进化方式:工具、内容、平台,这是一个延续的过程。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选择“工具”作为生命体起点?
原因是做工具不需要跟外部过多的交流与合作和强势运营。
只要三五个人,就可以针对一个细分市场,针对增长的细分需求去简单的制作一个工具。
这样的工具实实在在地提供了价值就可以被使用被传播,这就是起点。
慢慢的工具就开始渗透,当渗透到足够数量。
像一颗藤蔓植物,它能够成长到覆盖一棵树,
或者像苔藓一样,覆盖一整块石头,
它就产生了遮天蔽日的影响力,就可以挟用户以令诸侯。
当大家都在使用这个工具的时候,团队就会开始考虑怎么增加工具的粘性,怎样提供新的价值。
例如搜索工具,新闻阅读工具。
例如91手机助手最开始的时候只是连接手机和电脑的工具,它把PC的内容传到手机上,通过PC更便捷地管理手机。
当它成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用户需求就推动着团队开始做第二件事情——内容供应。
生命体本身和外部的能量交换,物质交换以及利益交换发生了变化。
生命体内部自然而然产生结构性的变化。
从工具到内容,原来做工具只需要有好的设计师和程序开发。
而要开始做内容就需要编辑团队的加入,工作量越来越大就需要数据挖掘团队的加入。
内部的生产模式与团队结构发生了变化,这是进化历程中的一部分。
随着内容不断增加,工具逐渐成为一个很大的内容中心,就开始向平台型转换。
当它转成平台时,就要吸纳新的群体进来。
还是以91助手的例子看,大家会清晰地看到在助手分发平台上典型的两种群体。
一是用户,他们到助手里下载内容铃声、壁纸、游戏、应用等等
另一个群体是厂商或者广告公司,他们想在这海量的地方推广他的应用。
当广告收费成为重要收入来源时,内部也会发生变化,需要成立广告组去承接广告。
产品从极度用户为中心,不得不转向兼顾运营。
产品组和运营组的立场也开始有了差异。
同时内部的权力格局逐渐发生变化。
这是一个从工具到内容、再到平台的简要进化历程,起点是近乎傻傻地提供工具。
许多用户型的工具产品都是怎么进化而来。
另一个进化三段论的第一个环节叫做“外包”,外包模式跟他就产生一个概念叫“选择性外包”。
外包的团队知道自己未来会长成什么样子,他现在是毛毛虫,未来会长成蝴蝶,
他会选择性的说:我现在吃什么不吃什么。一旦知道自己未来要长成蝴蝶,他就更清晰地选择什么做而什么不做。
这个外包三段论是:外包、选择性外包、单边平台。
当你把核心业务分离出来,一些任务交给我做,就是外包。
当我做第二件类似的事情时,我的生产成本就低了。如这个电商做个APP,
另一个电商也要做一个APP,他们一定会有共通的东西。
当然他们也会有不同,第一个电商需要一个秒杀系统,
第二个电商需要老虎机摇奖系统,第三个电商需要……
当你不断的去做这个事情,并且关注这个行业领域的变化时,
就你能够把大家都要做的事情用一个更低成本方式做出来,那你就在慢慢的影响这个行业。
当市场份额到足够大的时候,
例如这个行业有100家,而其中80家都是由你来做的时候,
你就能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更优的质量,甚至免费的来完成这个事情。
就逐渐成为隐形的冠军,或者变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垄断。
当然你需要开始设计一些“锁”,来防止用户叛逃。当具备这种规模时,就可以开始设计单边平台。
许多的连锁企业都能够皆有中央聚合,集中采购,组织赋能的方式成为单边平台。
一个商业生命体,主动设计和外部产生互动关系,
在互动的过程中让外部产生一种依赖。
当这种依赖越强的时候,影响力就越大。
通过这种服务式方式实现进化的历程,
符合很多古人的说法——“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平台就常常需要把自己放置在低处,就像湖泊一样。
水往低处流,
成就平台的时候做了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越接近卑微,越接近伟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