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艺术之家简友广场
《风从河边来》(长篇小说)——02 第一笔财富

《风从河边来》(长篇小说)——02 第一笔财富

作者: 王自鹏 | 来源:发表于2024-01-09 18:07 被阅读0次

    农村的土地命名简单明了,一听就懂。村子西边的土地就叫村西地,存在北面的土地就要村北地,还有村南地和村东地。不过也有一些例外,比如村东的地太大‘太辽阔,于是就进行了细分。靠近以前农村合作社时期的大型修理厂的地就要大修厂,靠近焦炭厂的地就要焦炭厂。村西的地以前不多,就没有再细分了。

    不过现在午河的水断了,村西午河的上游两条河的交叉处多出来一片可以进出农具的地,村里决定按照人头把这块地分了,也就是分地。这年是1990年,王良鲲五岁;五岁的孩子一般不记事儿,但是王良鲲记事儿特别早,每次他把小时候记得的事情讲出来,他的祖母总是觉得那是自己告诉王良鲲的,并不是他自己记得的;王良鲲的母亲直到现在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王良鲲确实记得小时候的事情,最典型的就是他的祖母是一位有信仰的人,每年要去苍岩山赶庙会,王良鲲至今记得自己坐在梯子上一个人发呆,埋怨自己的祖母不带自己去;去苍岩山的汽车是从县城开走的,在那之前祖母要让自己的儿子、王良鲲的父亲骑着自行车送她过去,因为苍岩山很远,所以凌晨三点做祖母就从家里出门了。这件事也是发生在1990年。

    河叉处的地清点出来以后就叫河叉,按照村里的人头去分,王良鲲和弟弟赶上了这次分地。当时家里一共六口人,每人二分多,六个人一共一亩半。王良鲲很开心,因为他觉得自己不再是吃家里白食的人了,于是家里开荒的时候他就坐在骡子拉着的爬犁上,开心地帮着除荒草。

    按道理讲,农村靠的是土地,家里地多是好事。但是凡事总有例外,街头王德生家里就有地多苦恼;王德生不知道得了什么好运,家里人都去了市里工作,听说还不错,当时能在城里工作是全村人羡慕的事情。俗话说得好,好坏那都是两面性的,不能什么好处都落着。一家人去了城里,家里的地就慌起来了;按照现在来讲,荒了就荒了嘛,没有什么好讲的,但是那是1990年,不管你的土地是荒芜还是种蔬菜,公粮是要上缴的。所谓的公粮就是,你种国家的土地,土地上产出的粮食要上缴一部分给粮站,粮站代表国家收取。

    于是王德生决定把土地给自己的亲戚耕种,耕种他的土地不仅要替他交公粮,还要给他一部分,不过好在算下来还有余粮。王良鲲的父亲和他的祖父盘算过,只要种植得当,每年两季,一季玉米、一季小麦,都可以收获一些。于是全家人就想着若是他的这位亲戚不接手,自己就接过来,毕竟都是同姓,问题不大。之所以这么想,那是因为他的这位亲戚家里劳动力少,不像自己家里有四个劳动力,而且王良鲲的母亲娘家就是自己大队的,王良鲲有两个正值壮年的舅舅,农忙的时候互相帮忙,加在一起有十个劳动力。

    王良鲲人小,但是为人刚正,也不知道是随了谁。大概是因为父母、祖父母都是极其善良的性格,王良鲲总觉得自己家里太憋屈,什么事情不说话、也不出头。他心里便憋着一团火,认为村里不应该把土地分给不需要的人、认为自己辛苦种来的粮食为什么交公粮、为什么还要给没有种植能力的人。但这些话,他都是憋在心里,没有跟任何人讲,包括自己的父母和弟弟,也包括一直带着自己的祖父母。

    那时候的村里人质朴,最紧要的土地都是悉心照顾,因为也没有其他资产,所以土地就是宝贝。既然是宝贝,无论有没有能力耕种都不能不要。王德生的亲戚把他的土地接了过去,第一年的时候非常努力的耕种,但是因为人手原因还是不太理想;原本想着第二年会好一些,结果才种了一季就种不下去了。这位亲戚就转手给了他的亲兄弟,又兜兜转转做了两年。

    1994年,王良鲲九岁,上了小学二年级,他的弟弟也上了小学。家里的开销逐渐多了起来。开销大的不止王良鲲一家人,他的同龄人在这个小村里居然有三十多个,每个同龄人家里至少有两个,甚至有三个。再加上计划生育的罚款,每个家里过得都很拮据。这一年,王德生的亲戚终于决定放弃他的那十二亩土地了,一来是因为真的余不下粮食,二来自己的孩子要去当兵了。

    人,都是被逼出来的,王良鲲的父亲这次没有犹豫和等待,他把土地接了过来。接过来的时候已经是开春三月了,土地去年秋天并没有种下小麦,算是荒地。既然接过来了,那就不能闲着,于是趁着春天中了一些黍子。黍子是不得已的选择,谁都知道小麦产量高,但是过了时候谁也没有办法,农民种地看的是季节和老天爷。

    等到夏季交公粮的时候,本以为不该发生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风从河边来》(长篇小说)——02 第一笔财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zla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