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实在无聊,下午三点多外面阳光灿烂,路上偶有行人,我却忽然来了兴致,下楼到园中走上几圈。
走了大约半圈,林荫跑道上有不少老年人坐在树荫下唠嗑的,静静十足心事的,发呆的。原本想着跑到上没有人,实际上老年人在家待不住。他们望我,我望他们,离得很近的时候,我故意避开目光,实在不想让老人们误解我不去上班,必定是一个好吃懒做的家伙。
手机响了,姐姐懒洋洋的声音从那头传来。
干啥呢?
在外边散步!
这会儿吗?姐姐的语气变得不确定,声音聚拢在一起变得重重的。
是的呀!
呵呵,这大太阳,你不怕晒?确定我是真的散步时,她的声音又恢复了轻飘飘。
就这样,我围着跑道也不知道走了多少圈,总之三点多出门,等我到家时候已经六点了。
离家时的烦躁已荡然无存,还别说散步真的可以调整心情。与其说散步调整心情,不如说是大自然给予了力量,那高处的树,低处的草,点缀在之间的石榴花,无不展示着生命力。我在城里呆太久了,久得想不起田野现在是什么颜色了?田野也会是什么颜色?一定是蓝蓝的天,飘浮着洁白的云朵,麦穗一定微微发黄了,在太阳的照射下眯着眼睛快睡着了。一定是这样的场景,晚上我还给一个12岁的孩子在讲关于土地和庄稼的事情。只是从一个偏远的县城转到城里来上学,在城里开了一个小吃部,这年月但凡人勤快点都在城里把房买了。好像所有人一夜之间都变成城里人了,都忘了从前自己是哪里人了?感慨想把这件事情写下来。
上周上课时,我问这个12岁的男孩子个常识性的问题,具体什么问题忘了,记得牵扯出来一个事情,就是一有几次收成,也就是一年种几料庄稼?
孩子眼睛眨巴眨巴着,在我的鼓励下,磕磕巴巴的猜一一一年一次。
我笑了。
孩子立刻改口?那就一年四次吧!
我又问,说说一年收的庄稼都是什么农作物呀?
孩子一脸迷茫地告诉我不知道。我心里一紧,难以名状的痛楚在撕扯着心灵的最深处。
我又问孩子,爷爷奶奶在农村吗?
孩子点头说,每年的暑假都回农村。
这下我倒放心了,又追问,你回农村没有下过地吗?
没有,孩子斩钉截铁地回答我。
我不知道是不是还要追问下去,这件事情从头到尾或许不怪孩子,那怪谁呢?
我开始耍自己的小聪明,灵机一动,今天老师给你留个作业,问问爸爸妈妈或者打电话问爷爷奶奶,有几次农忙?
孩子开心地答应我。
昨晚一上课,我就立刻抽查这项作业。
一年四次农忙。孩子脱口而出。
我哑然,唯有苦笑。
谁告诉你的?
我爸爸……
我没有再去追问,平日讲课的语速告诉孩子:我们这里一年收两季一一夏忙秋收。让孩子记住夏天,也就是六一儿童节附近收小麦,国庆节附近收玉米,也有三四月插秧国庆节左右收稻来来,因为稻子是在水田里,所以有条件才能种植,所以算不上陕西的主流农作物……后面的几句话,我觉得软绵绵,轻飘飘的,自己都听不大清楚。
我想起多年以前,大概是在十七八年前吧!那年春节我第一次去海南,因为跟团行程比较紧,活动量大,人容易饥饿。我是用很小的饭碗吃米饭,跟着旅行团,我用比家里大一倍的碗,连吃两碗米饭居然没吃饱。第一天中午我心里寻思:嗯!可能太饿了。可是第二天中午,我依然觉得没吃饱。纳闷出来旅行一圈,胃口打开了,这逛完回去该成个大胖子了。在参观博鳌论坛会址时,我和本地司机交流,问他我们这里的米吃到嘴里不香糯,连吃两碗都吃不饱。司机连哼两声笑了,
给你吃的是本地的米。
本地米?我不解。
难道你们不吃本地米吗?我追问。
当然不吃呀。本地的米是加工饲料的,是吃到嘴里柴不唧唧的,那是因为我们海南岛一年可以收四次大米,你说会好吃吗?
饭馆也坏,拿这些米招待客人。大概他觉得直白的告诉我,伤害了我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人的心。仿佛做错事的是他,是他指使的一样,其实与他又有何干?
这以后我会备的面包,方便面之类的来充饥,总比吃那些没滋没味的大米要好得多。也在旅途的途中领略到了我们中国的地大物博,南北差异的特性了。
没有出去走一走,真的应该去走一走。总觉得不论是生活还是写作,仿佛走入一个死胡同里,乏味迷茫充斥在我的24个小时里,我的呼吸变得很不顺畅。
今天算是找着原因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离开大自然太久了,期待与大自然来一次邂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