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358248/f5f63f42064650c1.gif)
1.孩子教育是头等大事
孩子的教育问题,永远是中国家庭最重视和关心的焦点,也是夫妻婚姻关系中的痛点。
目前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即使放开了二胎,孩子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仍然不会有丝毫动摇。关注孩子的焦点之中,尤其以学习教育为重中之重。今天的话题,重点不是探讨教育孩子的具体内容,主要侧重在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上面。因为孩子教育上的分歧,很多夫妻闹得不可开交,甚至于影响到夫妻感情和婚姻的稳定。
先看看这样一个场景。
王军和胡元是一对高知识夫妻,有一个12岁的儿子,在读小学5年级。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夫妻有各自的看法和打算。丈夫王军,性情随和、淡薄名利。认为孩子不需要太多的课外辅导和兴趣爱好,在小学期间,尽量让孩子轻松愉快的学习。妻子胡元,一位干练、风风火火的职场女性,信奉竞争、拼搏,追求高品质生活。她希望孩子从小多学点东西,从小学习知识扎实。热衷于给孩子报补习班、兴趣班。
![](https://img.haomeiwen.com/i8358248/dd5293e2a03ad1a9.jpg)
在小学阶段的儿子,一方面好奇,对于妈妈给报的机器人、跆拳道、乒乓球等等兴趣班,也不拒绝。但是往往一个班交了几千的课程费用,学了一两个月就没兴趣不去了。同时,因为周末很多时间被兴趣 班占用,也经常闹情绪。
王军看到儿子学得不开心,压力大,时间也耗费了很多。一个班接一个班报了,又废了,也浪费了上万的学费。在妻子又准备给儿子报兴趣班的时候,终于忍无可忍,和妻子发生了争执。
因为这个事情,小两口已经老到要离婚的地步。
![](https://img.haomeiwen.com/i8358248/2a78fa1e602bd54a.jpeg)
2.避免冲突,分工协作
对孩子的教育分歧,往往引发家人之间的冲突,破坏家庭和睦,损害夫妻关系;同时也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和成长!
怎样处理好家庭中关于孩子教育方式的分歧呢?
其实,只要一招就能解决问题!
那就是:
——————————分工协作,明确责任——————————————
关于家庭教育的分工协作,其实由来已久,不是什么新新鲜玩意。
父母分工培养下一代中国自古至今都有,无论是皇家还是普通家庭都是一样的。“严父慈母”既明确了夫妻双方在教育下一代上的地位作用,也实际上确立了双方的分工。
这个“严父慈母”的教育角色分工,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方式。
古代妇女是不在外劳动的,丈夫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为生计和养家糊口而奔波上。教育下一代的重任责无旁贷落在了妇女身上。但是,并不是男方彻底不管,在涉及大事大非的关键时刻,必须义务反顾的站出来,实质上扮演了一个家庭舵手、引路人,甚至是“打手”的角色。因此,“严父慈母”这种分工方式一直延续了下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8358248/0e593c74d5523b4a.jpg)
但是,传统的“严父慈母”、“男主外、女主内”的教育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生活了。
从家庭构成上看,过去是大家族、大家庭,爷爷辈基本不参与到小家庭的教育当中。现在是“4+2+1”或者“4+2+2”结构。
绝大多数老人不可避免的掺乎或被卷入到孩子的养护及教育中来,有的是直接了当,有的是无言影响,完全放手的少之又少。
从夫妻双方来看,如今新社会大家都有自己的事业,工作的事情已经占据了很大精力,在教育孩子的问题必然会产生依赖对方的心理。加之在如何教育上又各自有见解,一旦出现问题就会互相指责。时间久了,一方为了顾全家庭团结就有可能无言部分退出了,冲突、抱怨也慢慢积累,可能导致最终爆发。
在说到具体“具体如何分工?”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分工协作”背后的深层次的心理机制。有了这个知识,孩子教育的具体场景和细节上,就可以做科学安排。
接下来我们看看背后的心理机制到底是什么?
![](https://img.haomeiwen.com/i8358248/0e026cc18cc07042.jpeg)
3.分工协作的心理机制
“社会分工协作”背后的社会心理机制,“社会性惰化”及其应对方法。
团队活动降低个人成就感的现象,被称作为“社会性惰化”现象。众多实验已经验证了他的存在。
![](https://img.haomeiwen.com/i8358248/8a642fdd602d851f.png)
“社会性惰化”会严重降低团队的工作生活效率。参加团队活动时原有个人能只能发挥出一半的能量。
原因是,参加团队互动时,会发生“丧失协调”和“降低责任感”现象。
“丧失协调”就是指在同一时刻,难以集中每一个成员的注意力。“降低责任感”这是指有,因为个人的贡献度不明确,而把事情推给他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8358248/c7f74da6b3f18eff.png)
这种“社会性惰化”不仅会削弱整个团队的力量,还会使团队中其他认真做事的成员,丧失斗志,甚至有可能会使团队的力量完全瓦解。
为了根除“社会性惰化”现象,明确每个人必须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并一一记录团队内各成员取得的成绩,从而让大家正确了解各自的分工内容。
![](https://img.haomeiwen.com/i8358248/061fc5319d0b8b20.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8358248/fcd745887aa18cea.jpeg)
4. 分工协作操作
夫妻在孩子教育上,如何进行合理的分工呢?
在没有合理分工的情况下,大多数家庭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爸爸妈妈都想管,还都想全面管,都要发表见解,都在指手划脚。结果是,谁都管,谁都管不好。所谓艄公多了打翻船。
同时,孩子的眼睛是最会观察的,在一件事上谁对他(她)最有利,他肯定听谁的,结果达不到真正学习教育的目的。
通过上面的“社会性惰化”在心理知识学习,我们还发现了一个隐藏的危机。在教育孩子问题出现冲突之后,或者家庭成员应因为其他生活事情有压力之后,可能有意无意的对孩子的教育松懈。结果是一管全都管,一不管,全都不管,或者原来该自己管的,没人去管,别人去乱管。
为了达到团队协作的效果,又克服“社会性惰化”,可借鉴民主集中制。也就是说,具体教育环节,有各自分工;在涉及孩子教育重大问题上,可召开家庭会议集体讨论决定,一旦定下来了就不能再更改。
![](https://img.haomeiwen.com/i8358248/3f13358a248b3cf1.jpeg)
具体到教育当中,根据家庭成员实际合理的分工,谁做生活保障、谁负责学习保障、谁负责外围保障,谁是“黑脸、白脸、红脸”都要很明确,是谁的事谁全权负责。
只要不违背家庭会议确定的大政方针,其他人尽量不要干预。即使想发表看法,也只能私下沟通、提出建议,具体实施还是由当初分工的人组织,让孩子很明确的知道这件事只有谁“说了算”。
当然,家庭生活本就是柴油米面醋,家庭教育也是很繁琐,彻底分工、完全分清是不可能实现的,效果也是不会太好的,需要每个家庭成员特别是夫妻双方,紧密配合才会收到良好效果。
面对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面对越来越残酷的竞争压力,家庭成员谁都希望把孩子培养好。
唯有家庭成员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合理分工后相互扶持,才能把孩子培养好。
5.给孩子的赠品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采用“分工协作”的方式,可以很好解决“谁都想管,谁都管不好,谁都可能不管”的问题,比较合理解决家庭成员在教育问题上的冲突,特别是夫妻一次产生的矛盾。
但是上面的讨论似乎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成员?
对了,就是忽略了这个“分工协作”,中孩子的应有角色。作为学习成长主人的孩子,也应该纳入这个“团队”之中,让孩子从小体会一种“团队协作”的氛围。在学习方面,孩子更多是执行“团队的决定”,但是在孩子作为家庭成员,共同为家庭做贡献的角度,要让孩子真正的成为“家庭建设团队”的主要成员。可以做清洁、打扫个人卫生、给花草浇水等等。
好的“家庭分工协作”设计,不仅仅是让家长搞好孩子的教育,同时也能让孩子从小体会“团队”的意义,学会“责任”,克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社会性惰化”。
![](https://img.haomeiwen.com/i8358248/22cfbe34f8b38d9f.gif)
阅读本文,感触良多,请写下你的评论。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开卷获益,敬请点赞、转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