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脑图是上学期就许诺了邱宁老师的,我和他算是创新思维学习路上的同伴吧,他看了这本书觉得和我们学习的设计思维有很多矛盾之处,这让我很好奇,于是应我的要求,他把这本书送到了我的办公室。
我花了大概一个月中的零碎时间进行阅读,用铅笔在目录上整理每章的要点,在正文空白处画小图和结构图。这本书与《创新设计思维》的说明文写作方式有很大区别,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去创造的书,而是用随笔或者散文的叙事方式,让你从中领会创造的过程和要领。作者的行文中穿插了很多详实的案例,我经常会被这些生动的故事吸引,同时惊叹于作者的博学多才与高屋建瓴的概括。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贪心的想要把这本书据为己有,邱宁爽快的答应了但是要求我看完后画一幅脑图送给他。
就像我刚刚说的那样,这本书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本散文集,如果按作者的目录来画主干,逻辑层次就显得很乱。因此我仍然借用了八何分析法中的五个要素why,what, when, who和how作为主干,其中为了避免歧义,我把what改成了what is表明这是解释创造是什么而不是创造什么。
为了尽可能地完整表达作者的观点,我用了六个小时的时间来整理思路并画图。我将书中的各个章节打碎了再按主干的逻辑进行整理分层,整个过程极其烧脑。之前做的笔记帮到我不少,按主干的大类,首先把相关的关键词随意打散写在白纸上,然后再分层画下面的分支。当画完整幅图的时候,不知不觉已经写满了五页空白A4纸了,这是我第一次尝试画随笔类的书籍,感觉又一次通过整理关键词修炼了自己的心法,很有成就感!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是高度凝练和概括了人类发展历史上著名的创造事件之间的关系,这些例子是很好的教学案例,但是没有办法在这幅图里完整的呈现出来,所以下一步我还想再画一幅关于书中案例的导图,便于我用于教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