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许多的行为、举措和建议是发自善良,但最后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矛盾和争议。
负责食堂的老王深有体会。
上学期开学初,考虑到个别学生有时候会忘记带饭卡,或者家长未及时充值,老王推出了一个非常有人文关怀的政策:学生在刷卡阿姨处可以临时登记名字和餐费,第二天或后期再打卡还款。的确,最初,那些遗忘症严重的学生们还是挺有触动的,也能及时地还款。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就来了。三种现象让老王很焦虑:第一种情况是忘记带餐卡的学生愈来愈多,也就是赊账的人数渐次增多(孩子们的心理肯定是这样认为的,反正卡忘带了也没有关系,可以赊账的)。第二种情况是某少数学生逐渐学会钻空子,趁着人拥挤的时候,打卡的阿姨顾不过来,胡乱地写上一个他人的名字,食堂这边既要不回餐费,也引发了一些学生矛盾,更糟糕的是提供了一个滋长不诚信的平台。第三种情况是部分学生并不如期还账,需要一次次地提醒,更有甚至就直接充当“老赖”的角色了。
老王来找我,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其实细细梳理,食堂的出发点是绝对人性化的,是善良的,是单纯的,但是忽略了人性弱点的考量,忽视了对于出发点的阐释与宣扬,忽视了教育活动的序列跟进。本是一件“利他”的好事,最终却演变成了“不诚信”“老赖”的非道德行为滋生场所。
这个学期,天气渐热,部分学生下午课后就径直奔向操场或体育馆,而又加之食堂与教学楼距离太远,部分学生直接就回生活区泡面或面包什么的。食堂师傅们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既担心孩子们饿了肚子,坏了身体(其实食堂里每天晚餐时分提供面包,是最受欢迎的食品,有些学生就叫同学带了面包回),又担心食堂就餐人数少,烧出来的饭菜倒了浪费,所以集思广益,想出了一个“小锅菜”的招,以此来吸引孩子们来餐厅就餐。的确,这招有效,毕竟是小锅烧出来的特色菜,虽然价格高了点,但味道那时美味了不少,部分学生就是冲着小锅菜返回了餐厅。
招是好招,但背后操作却较复杂。食材是需要前一天预订的,但预订多少其实是没有精确把握,所以必然就造成两种结果:哪天菜品符合了学生喜好,小锅菜就被一抢而空,没抢到的学生就心生遗憾,甚至会抱怨;而哪天菜品并不如学生意,那就无人问津,一大顿食材浪费。想过中餐时提前刷卡预约,但又是提前一天提供食材预订,这本身就构成了一对矛盾。
浪费的时候,食堂师傅们肯定是心疼的。而一抢而空的时候,学生们之间又会引发矛盾,甚至因为考虑小锅菜主要是面向学生,教师(本校的,同校园的初中教职工)就餐时是被藏起来的,教师们也有些不满等,这又衍生了内心焦灼。
老王又很焦虑。与我闲聊,也想听听我的意见。
出发点依然是善良的,但是怎么走着走着又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矛盾和争议呢?
其实,也不仅仅上述的两个案例所示,只有老王焦躁其中。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在许多时候,也是一个困惑的“老王”。
明明我是一片善良之心,却到了最后,我里外不是人,或导引了此起彼伏的矛盾,伤了一群人的和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