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9世纪和20世纪
托卡塔在古典时期几乎没有被使用过,从那时起它的使用受到了相当大的限制,因为它有些不确定的特征。它所体现的特征以练习和学习的形式出现,而其节奏和规范化的即兴风格则体现在随想曲和狂想曲中。它或多或少稳定的特征,是短音符值的连续进行段落,这个特征与无穷动(moto perpetuo)以及许多没有特殊标题的作品和乐章共用。在以后的时代,古典乐章有可能使用了托卡塔这个称谓的是贝多芬的降A大调奏鸣曲(作品26)和F大调奏鸣曲(作品54)中的终乐章。
“托卡塔”这个称谓偶尔被18世纪意大利作曲家使用。穆齐奥·克莱门蒂有一首著名的作品(作为一首作品11的奏鸣曲出版,1784),这是他在1781年与莫扎特在皇帝约瑟夫二世面前钢琴比赛时演奏的;右手是快速的三倍速度。1820年F·G·波利尼出版了《托卡塔形式的三十二首练习曲》(Trentadue esercizi in forma di toccata),钢琴触键的基本练习。舒曼华丽的C大调托卡塔(op.7)大概在形式和情绪上更多地归功于上面提到的贝多芬的终乐章,而不是这些意大利的范例。它是拥有一个很短的呈示部和一个长大的展开部的奏鸣曲式,所有段落都是对演奏技术要求很高的无穷动。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一些法国管风琴家在他们的管风琴交响乐辉煌的终乐章采用了托卡塔这个称谓;维多尔(Widor)和维埃纳(Vierne)的作品众所周知。这种风格也出现在名为“结束曲(sortie)”或“尾声”的乐章中。柏辽兹在1845年为簧风琴创作的奇异的钢琴小品只是名义上的托卡塔。
总的来说,钢琴激发了更多20世纪有趣的托卡塔作品的产生。这种体裁在德彪西的钢琴套曲《为钢琴而作》(Pour le piano)和拉威尔的《库普兰之墓》(Le tombeau de Couperin)中恢复了生机。这两种实例都使用了一种准古老的元素,尽管它是过时的;这两件作品都是各自套曲的终乐章,两者都是2/4拍的连续十六分音符作品。这种样式是舒曼的作品和管风琴作曲家托卡塔融合的产物。总的来说,在两者中,德彪西的作品更具创造力和变化,尽管拉威尔的作品逐渐接近高潮,却有着更精妙的形式。普罗科菲耶夫也有精美的托卡塔(op.11,1912年)。英国作曲家并没有对托卡塔进行过多的创作,但一个引人注目的作品是沃恩·威廉姆斯的钢琴和管弦乐协奏曲第一乐章(1933年;两架钢琴和管弦乐队的改编版,1946年)。无论是作品特征中的巨大而艰难的钢琴写作还是大量连续十六分音符乐章,都证明了标题的合理性。
——笔者译自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