昕悦飞扬的日常咨询中总会接到这样的问题:“宝宝总是盯着转动的东西看;总是玩儿自己的手指;身体不自然的左右扭动;总喜欢把小汽车的模型码成一排……”这些到底算不算刻板行为?这样的行为是不是亟需纠正。宝爸宝妈们往往对此问题很纠结。
表象:经典的“刻板行为”长什么样

从定义上看,“刻板行为”指的是:“无明显目的的,不变的,以固定频率反复重复而无任何功能效果的简单行为。它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六个大类:刻板行为(StereotypicBehavior)指明显地毫无目的的运动或以一种相似的方式不断重复的动作,例如,拍手、晃动身体、挥动手臂、手部和手指的动作等;强迫行为(Com-pulsiveBehavior)指据某种规则或以往做事的方式重复或实施的行为,例如,以一种特定的顺序排列某些物品、门窗必须始终保持开着或关着、不断检查门窗、抽屉、数数等;自伤行为(Self-injuriousBehavior)指以一种相同的方式重复某些有可能造成身体伤害的行为动作,例如,撞击头部、拍打头部、咬自己的手臂或手以及其他对身体造成伤害的行为;仪式化行为(RitualisticBehavior)指以相同的方式重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活动,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仪式化行为更多地是和日常生活、自我照料(self-care)有关,例如,衣食住行以及如厕的习惯、坚持食用某种固定的食物、睡前坚持做某种固定的事情以及坚持穿固定款式材料的衣服等;同一性行为(Same-nessBehavior)指拒绝变化,坚持事情保持不变的行为,例如,坚持要求某些物品处于相同的位置、被别人打断活动会感到不安、坚持坐在相同的位置、坚持某些特定的事情在特定的时间发生等;狭窄兴趣(RestrictedInterests)指关注点、兴趣点以及活动范围狭窄或受限制,全神贯注于某项活动,强烈地依恋某种物品、迷恋能动的物品,比如钟表的指针或风扇灯、喜欢物品的局部而非整体,比如喜欢玩弄玩具车的车轮,而不是喜欢玩具车。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行为不只是ASD谱系障碍的孩子有,其他一些病症,比如抽动症、脆性X综合征、帕金森症、强迫症、唐氏综合症、精神分裂、盲、聋等障碍群体中同样可见重复刻板行为。不同年龄,不同程度,经过不同形式干预训练的孩子表现出的刻板行为在程度上和形式上也都有所不同。那么,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我们应该如何分辨呢?
如何比较有效地区分正常行为和刻板行为

达尔文小的时候就十分痴迷于观察昆虫和制作标本,故没事就去花园里聚精会神抓虫子;爱迪生充满好奇心,从小就爱一个人捣鼓各种物品搞发明;我们的孩子善于涂鸦,见到空地就得画上几笔;某个小家伙特别喜欢泡泡,一看到别人吹泡泡就走不动道,目不转睛地看着……这些起因于好奇心和爱好的,有意识、有目的同时重复性强的行为都不属于刻板行为。但是我们的宝爸宝妈们还是经常会误判。
刻板行为是无意识的习惯性行为。它没有目的性,但呈现出比较“精确”的节奏规律。而且表现出机械感,仪式感,孩子在适应了这种无意义的节奏后如果刻板行为突然中断,有些孩子会大哭大叫,非常不适应。这就是需要训练的地方,专业的康复训练机构会根据不同孩子的年龄、能力水平、智力水平、认知方式等制定相应的训练方案。通过训练和孩子年龄的增长,认知力的提高,有些刻板行为会得到比较有效的缓解。
父母在看到孩子有某些“重复”的行为,可以试图和他们交流一下,问问他们在干什么呢,探探是什么现象吸引他们,看看是不是真的属于刻板行为。如果真的感觉孩子有无意义的,无缘由地重复某些动作/行为,应马上带孩子到相关机构进行专业评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