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枕上,四下都寂寥了,然而这呼号的风声更添了一层寂寥。
时光已在夜半,我却睡意全无。头抵在枕上,很柔软,身体蜷缩在被窝儿里,感到令人舒适的温暖。周身的轻松本已让我的大脑一片空白,然而,窗外的风声时高时低、连绵不绝,把我的感受逗引得十分绵长。我找不出合适的拟声词来描述这声音,也许,这天地的呼吸、自然的絮语是不能被人工所模仿的吧。
我正在头脑中搜寻着,这时,窗外的风声愈加紧俏起来,像是涓涓的流水中打起几个小浪花来。窗外有几颗不矮的树,此刻,它们像是大自然的琴弦一般,初春里,树木柔韧的枝子很锋利,做起声音来也分外的鲜明动听,更增加了这夜半风声的表现力。“风起于青萍之末”、“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此前读过的一些句子一股脑儿地飘进我的思绪,为这个静夜注入遥远的文化记忆。
思接千古,神超万物。风本是空气流动而已,说白了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然而,这种自然现象可不简单啊。先不说风花雪月,迷惘了几多文人墨客,也不说清风出袖、明月入怀,是多少风流人物的一夕念想,单就“风”的社会学解释来说,就是很有内涵的,家风、民风、学风……“风”指的是一种文化氛围、一种生活气息、一种群体态度。我们若说“这个地方风气好”,几乎就是承认了这个地方所有的好,仿佛即使有些什么不好,也会在风气所向之下,向良好的势力低头。《诗经》中艺术水平最高的部分被叫做“风”,内容是西周时期十五个不同地区的民歌,我们所熟悉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都是国风中的诗句。想到这些,我仿佛看到了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华大地上,一股和煦清爽的风吹遍了山麓林野,也曾在夜间吹过,轻拂过先祖们沉睡的面颊,感染了大地的子民。
欧阳修深夜读书,闻秋风而有感,做了一篇《秋声赋》,文中充斥的是强烈的悲秋情绪,文人自古爱伤春悲秋。我今夜也无端地听风入神,然而这春风不似秋风,这初春不同于暮春,初听今夜的风,好似有一段寂寥,然而,这哪里是寂寥?这是夜风独舞时候的安宁,是春意喧闹前最后的萧瑟,是孕育着天朗气清的满满生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