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28号,在泡小天府校区参加了“黄爱华小学数学精英教师培养四阶课程工作坊”活动。活动满满三天,研讨课教学+专题讲座的形式,黄爱华老师对“大问题”教学下的文本研读、课堂建构、课堂实施等实质性问题开展点评和讲座,这可是我最急需的;“电子书包”创始人王绪溢老师以《数字时代的学与教》为内容展开培训,开启了我对人工智能时代下课堂变革的新认识;陈大伟教授讲的主题虽是“观课议课”,让我反思着我的课堂中学生是什么状态;张文质老师担任了“鸡汤天使”的角色,他娓娓道来的每一句,总是在不经意间激起大家的共鸣,引发思考。
结识黄爱华老师,应该是从阅读他的专著《智慧数学课(黄爱华教学思维的实践策略)》开始,后来出版他与张文质老师的《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又赶紧入手阅读。真可谓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除看书之外,买光盘看课、网上搜课,抓住他到成都讲课的每一次机会到现场听课,是我“追星”的另外一种方式。每当自己要上一个重要的课时,必定再找到书或视频看一次,照搬到自己的课堂上,虽然模仿不了“神”,“形”还有个五六分,屡试不爽!去年一次听课后,添加了华哥的微信,关注他所发布的信息,知道有工作坊这么个事,就念想着一定要跟着他再学一学。8月份的那一期因为学校工作已开始则错过了,早早的就报名成都这一期,终于入愿以偿!这三天里,看到他的徒弟们能有华哥亲自指导教学,助其成长,我真是羡慕至极!三天下来,内心最强音:我要改变!
今天晚上我把这三天的笔记重新整理在电脑里,把学到的干货又滤了滤。大问题教学的三个大:大问题、大空间、大格局。怎么才能做到呢?首要的是文本研读!研读五问:教学内容的本质是什么,从哪里来,有什么用,和哪些知识有关,教学时有哪些关键点?弄清了这5个问题,是不是才能做到对课堂的呈现进行大胆取舍呢。解读五步:观点、分析、建议、展开、提炼,对这五个词我还没有认识清楚,还需慢慢捉摸。建构五级:课堂、版块、环节、过程、达成,将五级用一张结构图来呈现,清楚明了。华哥以《倍的认识》、《确定位置》等课为例,带着我们圈、理、拎,解读文本,真可谓是手把手的教,过去我都是把教师用书上的内容看一遍,都舍不得把书画乱了,看来我是爱惜了书、可惜了课。圈出关键、理出思路、拎出流程,解读文本的“金句”。在课堂整体架构上:一个核心、两个大问题、三个活动,以文本为核心;大问题则分两层,一层是提供给学生探究的问题,一层是老师心中明了的问题;三个(或更少)老师精心设计的具有大空间的活动。一节课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把呈现的问题都落到实处,对学生而言就是利益最大化。课堂上要多用开放式问题,这样的问题范围大、内容限制不严,给以坟有自由发挥的余地,也能引出开放式的答案。用“为什么”来引发对原因的探讨,用“怎么”来引发对事件过程、顺序、个人情绪的梳理,用“什么”来引出对具体实质性信息的探究。提出每一个问题之前都要想到:什么目的,什么方式,怎么表达。听了张文质老师点评华哥的课堂语言有现场感、赋予学生使命感,我一下明白了,为什么华哥的课听起那么舒服,华哥“书面化的口语”是学生智慧的催化剂啊!华哥说,这些都是“套路”,让我想到了《大国工匠》里的“名匠”们,他们都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做着一门手艺,把“套路”做到极致,做出境界。过去我是“散打”,现在开始跟着华哥的“套路”,好好当一个“教书匠”。
今天晚上,徒弟拿着备好的课来找我,她要上一节校内公开课,内容是《长方形周长》,一听这个课题,我恨不得砸自己两拳。我仿佛记得,今天上午活动结束后,华哥带着他的徒弟们备的就是“周长”的内容,因为不好意思去叨扰别人,我没敢上前探听。这一次真真正正的明白了一句话“错过就是你的过错”。我只好拿出笔记本,一边翻看一边实践华哥所授的“研读秘籍”。听华哥带着我们圈、理、拎感觉思路很清晰、很容易,咋到我的手里,字也读不懂了,句也读不透了,再不敢像过去那样“出口成章”了。
“研读五问”就把徒弟问懵了,其实把我自己的问懵了。“长方形的周长”实质——四条边的总长度,从哪里来——封闭图形都有周长,有什么用——计算生活中长方形形状物体的周长,和哪些知识有关——周长的意义,教学的关键点——探究计算方法、应用周长。这是第一次的答问,是不是很浅显呢?真切的感到,这五个问题真不敢随便回答。圈出学习目标中的词:“经历探索过程、计算方法、策略多样化”;理和拎还真不知从何下手。于是我俩又开始研读问题串:测量并算出长方形周长+测量并算出正方形周长+说一说如何计算+靠墙围菜园,共4个内容。徒弟说,某一次听别人的课,老师将课题改成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我灵感突现,为什么这一课的课题是“长方形周长”呢?徒弟说“因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既然如此,那么学生的探究活动设计,是把长方形周长与正方形周长分开来并列探讨吗?她原本就是这样设计的。我问:“学生已经基于周长的意义研究出长方形的计算方法了,还有没有必要在正方形中重新来一次?可不可以把长方形周长的方法用来算正方形”,此问一出,似乎我俩都明白多了。解读最后一个问题,它并非只是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更多包含“画图策略”的学习,学生对“靠墙”这个词的理解是缺乏实际经验的。要突破这一点,可以借助两张现实图片,一张是篱笆围四面,一面紧靠墙,另一张则是围三面,让墙成为长方形的一边,“如果你来围,你会围哪种?”多数学生应该会围第二种吧。那么再让学生自主画一画,体验“围篱笆”过程。越研读下去,我感觉越清晰,长方形周长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呢?是不是“边相加”呢?这节课要渗透什么思想,教会什么思维方法,往哪方面延展?这一课不学,基于对周长的理解,学生也可以用边相加的方法求得长方形周长,学这一课干什么?是不是关键点就在算法上?相同的边不再相加,而是改用乘法。课后作业中,设计计算五角星、平行四边形、L形、正六边形的周长计算,是否是有效的补充呢?真的好迷茫!(假如华哥能看到这一段,能不能指导一下啊!越研读越糊涂啦!)我们也试着画了一张结构图,一边研讨一边理出版块和环节,虽然写得很乱,但是徒弟走的时候非常开心,她说现在清晰了!我送了一叠白纸给她,让她今后多像今天这样画一画结构图,我得把华哥的“套路”教给他啊!
在解读中,我明显感到考虑“怎么教”的痕迹非常重,在思考版块和环节的同时,其实仍然在继续作答“研读五问”。文本研读的“套路”中,每一个步骤是遵循着先后顺序的还是互相交融的呢?三天学习中,我觉得自己的理解还算透彻,真正实践起来,原来仍旧是个“问题大王”。必须继续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希望量的积累能带给自己质的改变。
“人因思而变”,思考是快乐的,而实践过程则是痛苦(今天的实践已明显感觉到痛了)。变,则意味着打破原有的平衡,放弃原有的舒适自在。文质老师说,教师的改变,受益的还有家人、孩子、学生。想想自己的初心,看看那么多追随着华哥学习的同行们,再痛苦的实践过程,我都该坚持去做,抛开我练就了的“散打功夫”,跟着团队去取“大问题真经”。文质老师下午“聊”得我有了写的意愿,今天是第2天,争取能先坚持21天吧!华哥、文质老师、朋友们,不见不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