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磨硬泡、软硬兼施,恩威并施,再加上情感绑架,康先生才羞涩的同意给儿子打个电话。
在我的印象当中,康先生,也就是孩儿爸,从未主动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因为工作原因,我们家是父亲缺席的模式。两地之隔,电话线一直都是我和康先生的鹊桥。康先生每日都是按时拨通我的电话,就像每日需要三餐,需要睡觉一样成了惯例。父子俩也只有在我的“撮合”下,才客客气气别别扭扭,客套一番。我曾多次建议康先生,主动给孩子打个电话,而不是每次都通过我来传达双方的意愿。
康先生每每都搪塞过去。我深不理解,这事有这么难吗?康先生和原生家庭的成员也是这种模式。我尝尝催促和提醒他给他父亲通个电话,关心一下老人家。他和他哥哥也是非有事不联系,微信消息还停留在两年前。我十分不解,明明是亲兄弟,怎么能忍住不说话,怎么可以不联系。比起我家人之间的喜欢时时纠缠在一起,我不能忍受亲人之间这么淡漠,血缘也不能化解不好意思的情绪吗?
康先生将原生家庭的模式一直延续至今。不好意思表达会成为习惯,久而久之便不再会表达,更不愿表达。
康先生在西安时,我经常晚上出去上课,他宁愿留下六七岁的孩子独自在家也要去接我下班。我常常提醒他,尚小的孩子更需要人陪伴,但这不管用。在孩子成长的十七年里,他们父子之间有六七年是在一起的,但并没有建立良好的父子关系。康先生以为一切都是正常的,他以为这种客气的敬而远之是正常的,所以,我的建议常常不被采纳。
我尚记得,孩子两三岁了,竟然不认识爸爸。邻居逗孩子,指着康先生,问孩子你管眼前这个人叫什么?孩子歪着脑袋,试探的说,叫舅舅吧?当邻居哈哈大笑时,孩子赶紧改口,叫叔叔,邻居依旧大笑。于是孩子挨个试过了所有男性称呼,唯独想不起来“爸爸”这个称呼。他幼小的意识当中从未建立起爸爸这个概念。
过去我也将这件事当做一件好玩的事讲出来。如今想来,倒是不住的心酸袭来。父亲的缺位,是孩子丧尸了许多,作为父母却从未意识到。我们仅认为这个小东西吃饱穿暖有人照看就足以了。
我对康先生说,你想想看,如果你现在还不弥补,以后怕是机会越来越少了。你是爸爸,你要主动 ,孩子需要,你也需要,这是你在跟孩子建立关系,也是在教会他如何跟别人沟通……
康先生还是不以为然。尽管康先生愿意听我的话,主动给孩子打个电话,但只是在我的要求下才会去做。
中国,尤其是近十几年。生活模式同七八十年代以前的老婆娃娃热炕头的全然不同。生活、工作需要,父亲承担着养家糊口的家庭重担,长期与家庭成员分离,无可厚非。但情感不可中断,爱不能缺席。这是孩子个性健全的关键。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我来做他们的润滑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