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师傅写的文章里,看过一段关于北京妙峰山庙会的记录。
还记得他那篇文章被海淀图书馆收录了,主要是写北京建国初年海淀的武术名师。
关于庙会的那段记录也是师傅跟着他的第一位师傅去走庙会的经历。
初次读到那里时就感觉那才叫生活,那才叫庙会。人与人之间也都是那么的亲热,不同表演团体的友好竞争是那么的热烈。
我仿佛已经回到了那个淳朴的年代,我已经在人群中为他们的表演鼓起了掌。
下面我就凭着记忆叙述一下,当时的庙会。
妙峰山在北京门头沟区,里面供奉的是碧霞仙子,也就是泰山娘娘。
每年的阴历四月初一到十五举办庙会。
到此游玩,上香的人络绎不绝,方圆几百里它的庙会规模最大、最隆重。
从门头沟区的河滩到妙峰山顶有一条盘山道,路绕的远也很陡。
早年间山顶建庙的时候马车都上不去,只能马、驴驮着物品上山。那时的人们还发明了用羊托运东西。
另一条路是从海底北安河到妙峰山顶起去的一条山路,蜿蜒起伏,怪石林立、草木丛生,大约40里长,很多香客走这条道,人们称之为“老香道”。
早年走这条路赶庙会要用四天,第一天坐着马车到北安河打歇,第二天拿着家伙事(文场、武场的用品)爬山,第三天走会进香,第四天返回。
走庙会有很多规矩。
如粥棚、茶棚等从庙会开始到结束一直在山上搭上棚架子摆上祖传的物品,棚架上插着走会的旗镖(小旗上绣有龙蛇的图案,镶着边,旗头上系有两根飘带。插着的旗叫都旗,手中拿着的小旗叫拔旗,招待八方来客。
我们少林等团体组会只有一天。
走会的那天早晨先拜兵器,把练武的器械立着堆在一起,会头(师傅或德高望重的名人),双手举着小红旗,我们跟在后面,对着器械三鞠躬,绕走三圈,会头口中念念有词,听不清楚说的是什么。大概是说我们要去走会,各路神仙保佑我们平安。
然后每个人拿着一件兵器,加入总会的队伍中,武厂的人在前边,文场的人在后边挑着箱笼抬着大小骨架(都用香油龙湖等图案的丝绸彩带装饰起来,非常耀眼好看),敲打着丹皮鼓,大小鼓,大小镲和锣,热热闹闹的在胡同里大街上绕一圈再上车,走会归来,不但要绕一圈,还要在宽阔的地方敲起文场,练武术。
走会过程中文场是打击乐,是最累的,在行进中,在与其他上香团体相遇时,在围起场子练武术的时候,都要竭尽全力的敲打,声音高、低、急、缓、抑扬顿挫,根据需要打出优美动听的节奏,有文场在就显得特别热闹特聚人气,练武的人也精神倍增。
在妙峰山举办庙会期间,有舍粥的风俗,免费喝茶吃粥,走会团体要带上多少不等的粮食交给举办方(香客和游人不用带)。
上妙峰山后,先在山顶下的涧沟村进行拜山仪式后,才能随着头人去进香。
两个进香的团体相遇,双方会头把小白旗高高举过头顶,再放到胸前平伸出去,迈出一条腿,屈膝是跪拜之姿,反复三次,是一种特殊的礼节。
每到一个茶棚粥鹏和插有都旗的地方,会头之间礼节拜访后,茶、粥、点心免费招待,我们也要就地围圈练武。
先要打场子,人群围的圈不够大时,有经验的一人用枪、棍,三节棍等器械,在圈内打花,或扎、或砸、或压,看着似乎要碰到圈内最前面的人,人们便不由得后退,围的圈立刻大了。
笑声、叫声、喊好声一片。看似危险,实则在打场人的掌握之中,枪尖、棍尖不差分毫是点到为止的功夫。每到这个时候,师傅必定亲自上场操练。
在妙峰山走会,重点之一是庙内的活动。
会头带着我们请来“三三见九”九炷香,会头点香,我们所有的人双手合十,三鞠躬,绕着香炉走三圈,然后在香炉前围场子练武术。各种拳、刀、剑、枪、棍和对打轮番上场演练,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掌声此起彼伏,叫好声不断。
对打尤其受欢迎:空手夺刀、空手夺枪、大刀对单双枪、对枪、枪对三节棍.....最后压场子的是师傅的大枪表演,大枪长1丈8寸,底把有玻璃杯口粗,普通人拿着它都费劲,练这个大枪需要力量和技艺完美的结合。
师傅个子不高,人又瘦,连这个大枪着实让在场的人惊讶。
其中一个动作最绝:大枪平放在地面上,师傅站弓步,左手在头上,右手攥着底把,反向拧着大枪,缓慢的举过头顶。
这一刻文场停了,人们鸦雀无声,瞪大了眼睛凝视着。
当大枪被举过头顶的一刹那,人们的叫好声、掌声、文场声一下子爆发了,震耳欲聋,那场面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震撼!
走会在此时达到最高峰。
这就是建国初年的庙会江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