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在《灵魂只能独行》中写到一个为思想而痛苦的安徽青年农民。
他是典型的农民工,一身灰暗的旧衣服。给作者带来几张稿纸,第一页是一篇题为《人本质论》的短文。第二、三页是题为《思索》《痛苦》《理想》的三首小诗。第四页没有标题,内容都是抒发一种哲学性的情绪。作者看不出有什么值得表态的新鲜论点,可是,青年人希望作者帮助发表这篇文章。看着年轻人的眼睛闪射着异常单纯的光芒,作者无法拒绝,只能用缓兵之计搪塞他。
不过,作者细读发现,文章中确实许多有自己思想的语句相当经典,但是,如果出现在历史上某位精神伟人的稿子中,皆可圈可点,然而,从一个并无真正重大精神建树的人口中说出,似乎显得幼稚可笑了。
这就是差别,从中可以看出评价作品标准的不同。不以内容为准绳,完全以作者的出名度来衡量。
就如鲁迅的“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我们这么写就是重复,而大作家这样写则是寓意深刻:一棵枣树指作者自己,另一棵枣树指和自己有一样目标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