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白山房重修记

作者: 西白辛七 | 来源:发表于2018-02-01 14:13 被阅读13次
    三王堂村。浙东西白山深处。海拔六百米的一个高山村落。 

    自13年春季始。我和七师娘进山常住。嵊州市通源乡三王堂村。浙东西白山深处。海拔六百米的一个高山村落。这里是七师娘的老家。

    初时。我们和岳父同住在村子中心的楼房里。房子在村子的主路边。整日有路过的村民进门闲坐。我虽乐于和村民闲聊。却也有点不喜终日被叨扰。更重要的是。这个新建的砖房没有院子。而我一直想有个花开四季的院子。所以当有一天七师娘带我去看她儿时居住的老房。房子的周围有很大的空地。就开始动起了修复老房的心思。

    也是怕一时冲动。这个蠢蠢欲动的念头按捺了两年。毕竟山间清冷长居不易。直至自觉已习惯此间的生活。遂于15年春季。动工修房。

    整个房子的主体修复工程费时半年。耗资二十五万。而院子和周边空地的修整才是重点。远未完工。耗资无算。

    老房基本朝南。位于村子边缘。海拔六百米。房龄四十年。十来年前岳父另建了新房。老房就废弃了。  这个照片范围。周边林地都属于我家。包括屋旁的竹林。屋后的茶园。以及另一边的荒地。房子地基是12米见方的正方形。 房子前有一棵很高的水杉树。和房子同龄。边上还有两棵很大的广玉兰树。 屋旁还有一棵梨树。 两棵桃树。 房子正面的石坎很高。放到人力昂贵的现在。可算是一个大工程。 房子正面的空地很窄。而且没有围栏。 左边的荒地坡度很大。十几年无人居住。已经成了个野竹林。 整个泥墙都是由黄泥砌成。四十年时光下来。包括无人照料的十来年。有少量破损。但是整体完好。 这个房子的结构本地称为柱扇屋。所有的木结构和泥墙是独立的。也就是首先搭好柱子和房梁。再在外面砌起泥墙。就算泥墙倒塌。也不会影响柱子。房子还是照样不倒的。 以上是老房室内原貌。

    这个房子属于本地传统民居样式。称为三间两居头。左右对称。前面一排是单层。中间一个天井。两边各一个居头。后面是双层。但是这个房子楼上部分一直没有使用。没有楼梯。也没有楼板。

    按乡俗。三间两居头一般是两兄弟合住。这个房子当初就是岳父和大伯共有。所以两边居头都有灶台。各成一家。中间的堂前和天井共用。

    15年3月。动工修房。 首要工作是修屋顶。换掉了所有的椽和瓦。  我一直对这个场景记忆深刻:大伯坐在屋后茶园里看着老房翻修。这个房子的建造曾经是他和岳父两兄弟人生中的第一件大事。花费全家很多年的收入和几年的精力。自然是很有感情。废弃的老房重获新生。他们是高兴的很。于我而言。尤其是于在这房子里出生的七师娘而言。这样有传承的房子更有家的意味。 交通不便的高山村落。大都还能找到各种工匠。 架横梁。铺楼板。木匠就是我们邻居。 把天井挖深。改成一个鱼池。这是我第一眼看到这房子就有的想法。也是唯一一个对原样比较大的改动。 屋内原是泥地。很是坑坑洼洼。索性挖掉。原想用青砖铺地。奈何价格高。最后铺上了仿造青石板的地砖。 原有的窗户都很小。全部加大了一下。 堂前的里壁架了一个楼梯。 楼梯下方打了一堵墙。隔成一个卫生间。 天井和居头的隔墙略有破损。而且没有窗。敲掉重新打的砖墙。 两个居头的灶台都敲掉。重新做了一个土灶台。 老房内没有卫生间。而新修的二楼因为是木楼板。做卫生间和浴室也挺麻烦。就挖掉了屋旁竹林一角。另建小房作为卫生间和浴室。 整个楼上部分。用木板做墙隔成了四个房间一个厅。把所有的柱子和房梁都包在了木板里面。 楼梯和厅之间做了一个很大的书架作为隔断。 房子的修复自然是请了各种工匠。同时期我和岳父处理屋旁荒地。这是块高高低低的坡地。全部挖平的话工程量太大。挖出的泥土也无处堆放。只能按照地势尽量平整。没有机械。就靠锄头畚箕。委实费日良多。 原来屋前石坎上没有围栏挺危险。就整个一圈打了半人高的围墙。临时想了这个窗格子出来。效果还可以。 去山里挖了很多石料。从高山挖出。滑到路边。再砍来毛竹绑起来拖。两个人抬不动的再喊来村民帮忙。然后用拖拉机拉回村。 差一点的石料铺成了台阶。铺成之初觉得粗鄙不堪。两年下来倒也觉得日渐有味。 平整的石块铺在院子里做踏步。石块之间铺上了草皮。 用多余的地砖在玉兰树下做了个平台。作为桌子用的石板。也是从山上抬下来的。 从山上搞来石料很是不易。而坡地里填填补补。似乎多少石头都不够用。石头用完。房子正面的空地就先铺上了买来的石板。房子的墙根铺了些碎石子。比较潦草。这是15年秋的样子。 九月份。主要工程完工。我们住进了“新房”。围墙。窗框。门框。粉白后。整个房子精神了很多。后来很多人说为什么瓦片不用黑色的。这是当初七师娘说整个村子都是红瓦。和大家一样比较好。我觉得也有道理。把房子隐起来比跳起来要好。 整个房子最喜欢的就是天井。虽然小。但是阳光雨露都不缺。  村子里依旧住在这种房子里的。基本上都把天井用玻璃盖掉了。因为山区的冬天确实很冷。但是我很喜欢这个敞开的味道。哪怕为了听屋檐的雨水滴在鱼池的声音。我也愿意冬天受点冷。 鱼池中间铺了个小木桥。 房子的两边各有一个侧门。再加上前门和天井。这种民居显得非常的通透。 以上是完工后的二楼部分。 休息了半年。16年开春。又开始动工。拉来一车石头。铺在房子正面的空地上。这个工程一个人干了十来天。我对这个院子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每块石头的摆放都是左看右看。所以找人帮忙反而成了个麻烦事。 然后陆陆续续的沿着墙根码了一圈石头。填土种花。 然后又开始往屋后茶园铺台阶。 地势平坦处。再铺一个平台。摆个石桌。 石桌上方搭了个架子。种了从山里挖来的藤李树(野生猕猴桃) 。 院子左边的空地。好些地方挖出的泥土。都堆在了这里。 于是又拉来石头。一路铺过去。 此地清理之后。作为BBQ场所。 最近又清理了竹林和茶园。打算种上果树。等到桃花梨花开放的季节。西白山房就在花海之中了。(有人说屋旁是竹林不是很好吗?其实只是砍掉了靠近房子的竹子。在高山区。屋旁有竹子其实是有危险的。冬天雾凇和下雪的时候。竹子很容易被压断倒在房顶上。还有就是竹子换叶时节。落下的竹叶不断飘进屋内。恼人的很。) 院子里未修整的地方还有几块。一到夏天就杂草疯长。于是又填了一个平台出来。种了一圈山上挖来的杜鹃花。 一有空闲就翻石头堆泥土。前路还长啊。 这是院子现在的样子。原有的两棵玉兰树实在是好。几乎把整个院子都盖住了。 就算是在盛夏的正午。浓密的树荫下。院子里也不热。 修房伊始就开始种花。三年下来略有规模。按株算的话。不少于两百株花草了。四季有花。 然后养狗。 养鱼。 养鸟。 云海中的三王堂村。

    西白山海拔1085米。是本地最高峰。三王堂村地处西白山深处。远离城镇。时常隐匿在缥缈云雾间。颇有遗世独立的韵味。但凡喜爱传统文化的人。想必都会有这样隐居山间的闪念。

    郑板桥有这样一段话:吾毕生之愿,欲筑一土墙院子,门内多栽竹树花草,清晨日尚未出,望东海一片红霞,薄暮斜阳满树,立院中高处,俱见烟水平桥。

    这描画的可不就是西白山房的景象嘛。

    吾愿已足。

    站在院子里就能看见这样的云海远山。 天气好的时候。视线越过层层山峦。能够看到山下的城镇。 早晨总是在鸟鸣声中醒来。睁眼就能看到日出和朝霞。 晴朗的夜晚。坐在堂前就能看到的月华如水。

    这两年。民宿成风。不时可以看到修复农村老房开民宿的报道。看上去都非常漂亮舒适像是精品酒店。估计投资都不会小。而我们的目的不同所要的效果自也不同。

    我们的初衷就是单纯的自住。外人看来或是个出于个人爱好的一时冲动。或亦只是个情怀为噱头的盈利项目。但是我自认为这是在山水间营建我内心想要的一个家。酒店和家自然不同。前者注重强调感官上的一时惊艳。在意的是不断更换的客人的短期体验。而后者在意的更阔大更深远。是房子和土地和植物和人的多重关系。它是主人的全部生活所在。是内心的长久安宁。

    民宿是一个赚钱的项目。需要在一定工期内速成。它等不及栽种幼苗。若干年后才开花结果。而家的营建就没有工期的限制。一草一花一石一树。都可以自己动手慢慢添置:幼树的枝枝丫丫日渐丰满。凌霄花的藤蔓慢慢爬上屋檐。苔藓的绿意渐渐浸染台阶。乃至于堂前燕子的秋去春来。池中突然出现的新生小鱼。黄黄生下的狗崽日渐长大满院撒野。这些变化的过程本身而非结果才是生活。才是家的意义所在。

    因此。以上这些修房记录。对于开民宿的应该无可借鉴之处。况且开民宿无非是换个环境赚钱。我无意将自己归于此类。乡居日渐成为话题。但是真正付诸实施的尚不多见。我想着这个修房过程以及五年以来乡村生活的记录。对于有修复祖宅回乡自住念头的。或有益处。能撩拨至这些念头蠢蠢欲动。甚至于弃城返乡。成为同道。不亦乐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西白山房重修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zyk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