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受很多人青睐的作品,因为我曾在各种不同的段落中瞥见过这本书的名字,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一本书一座城》纪录片里,在充满着异域风情的城市,这本书被创作者一再提及,伴随着诗意的解说词和唯美浪漫的镜头。“这是一本浪漫的书吧?”我在心里思忖着,“有机会,买来读一读”。
直到今天,打开它,初读它,我发现,它的唯美与浪漫超出了我的想象。
“会有一种空虚的感觉,在黄昏时分袭来,带着雨后大象的气味,以及火盆里渐冷的檀香木灰烬的味道”,为什么是雨后大象的气味?我们通常的意向不都是雨后青草的气味吗?毕竟这样的味道才是熟悉的、司空见惯的。渐冷的檀香木灰烬的味道是什么样子的?我未曾闻过,我只知道普通木柴燃尽后的味道,有淡淡的柴火香。
“只有马可波罗的报告能让忽必烈汗穿越注定要坍塌的城墙和塔楼,依稀看到那幸免于白蚁蛀蚀的精雕细刻的窗格”,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铺面而来的沧桑气息将人包围。
而所有这些,不过是文章开头的楔子。短短数语,我就觉得我被一种强大的气场包围,而我上一次出现这样的阅读体验,大概是早年读张爱玲的作品。于是明白,为什么这本书被如此多的人钟情。
在书的开篇,本书的作者,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就告诉他的读者,所有的城市都是虚构的,人们找不到能认得出的城市,也正是因此,作者给这本书起名为“看不见的城市”。作者的另一个浪漫之处在于,他给所有的城市都起了一个女人的名字,作者还说道“每个章节都应提供机会,让我们对某个城市或泛指意义上的城市进行反思”。
我几乎是迫不及待地去读这些看不见的城市的。在作者简短而富有想象力的描述中,我的脑海出浮现出了我所有亲历过的城市(或乡村)。在那个叫做扎伊拉的城市里,作者这样描述“城市就像一块海绵,吸汲着这些不断涌流的记忆的潮水,并且随着膨胀着。然而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沉醉在作者所描绘的意向里,我不禁回想起当年参观徽派建筑时的场景,想起了那些废弃不用的灶台,方正的天井,亦或是墙角里散落的瓦片,这些不就是城市的手纹吗?
在另一座叫做达阿纳斯塔西亚的城市里,作者如此写道“某天清晨,当你醒来,所有的欲望会一起萌发,把你包围。这座城市对于你好像是全部,没有任何欲望会失落,而你自己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婺源的一个村落的画卷在我的脑海中徐徐展开。那是一个极其安静的小村庄,伴随着夜晚潺潺的流水和白天旅途的劳累,我睡了一个极其香甜而又无梦的夜晚,这对于常常失眠的我实在是罕见。第二天清晨,被鸟鸣声唤醒,然后一个人在雾气氤氲的村庄里闲庭散步,黑白相间的建筑加上金黄色油菜花的映衬,让我觉得那是一个梦,是我昨晚上没来的及做的清幽的梦。在这里,没有欲望,没有失落,人就是这里的一部分,而且是沧海一粟般渺小的一部分,却让人怡然自得。
我合上书,不想这么快就把这份精彩读完。然而记忆却关不住了,它们呼啸着向我涌来。大连海畔的凛冽海风,某个不知名的街角上礼貌给我让路的司机师傅,还有索性开车把我们送到目的地的年轻夫妻,那个叫做猫的天空之城的小店和里面满墙的明信片,丽江古镇一家叫做那里的青年旅舍,有抬头就能望到的雪山风景和憨厚正直、亲自背着箩筐去买菜的店主,古镇里有我吃过的最好吃的抄手,就在一个非常不显眼的位置,而我差点因为店家当晚停电就放弃了它,直到我们在微弱的烛光中吃饭到一半,还有大理的街头,那里的夜市上有好玩的手工艺品,尽管我最后一个都没买,而只是喝了路边的一杯酒,味道称不上多好,却可以听到旁边女歌手动人的演唱。。。。。。
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当然没读过万卷书,更没有行过万里路,却有这么一本叫做看不见的城市的书,它不过寥寥数语,就把我走过的这些路串联起来,或者说这些文字像是一个开关,打开了我脑海中的那些片段,路上的风景和记忆就像是幻灯片般,一张张在我脑海中闪回。
记得知乎上曾经有个问题是,我们从小背诵古诗词到底有什么用?有一个回答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大意就是当你看到夏日的荷花时,你脑海中会浮现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你就体会了作者写这句诗时的心情。当你和心爱的姑娘幽会是,你可以理解“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那份悸动。这些从小而来的熏陶让你不至于在面对所有的美好时,除了一句“好美啊”再也想不出任何多余的表达。
旅游和读书的意义,大抵也是如此。也许在当下,你无法感知到更多,却在某一个瞬间,内心被点亮,然后你觉得内心像初融的春水,可以波澜不惊,也可以阵阵涟漪。
点亮我的这本书,是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总有一本书,会这样点亮你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