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产品经理面试笔记(4)之产品分析报告

产品经理面试笔记(4)之产品分析报告

作者: 载不动 | 来源:发表于2019-03-28 00:14 被阅读0次

    第一种 层次分析法


    (1)战略层:产品目的,用户需求,经营者和用户想从产品中得到什么。

    (2)范围层:规格功能,某个功能是否应该成为该产品的功能之一,各种功能的组合方式是什么样的。

    (3)结构层:流程结构,用户如何到达某个页面,并且他们走完流程后能去哪儿

    (4)框架层:页面布局,按钮,表格和文本区域的位置,是否达到这些元素的最大效果

    (5)表现层:视觉设计,产品图片,文字的表现样式,交互形式。

    第二种 递进分析法


    (1)产品的定位是什么?

    (2)目标用户是谁?

    (3)用户使用的场景是什么?

    (4)对应场景下的需求是怎样的?

    (5)该需求的实现步骤闭环是什么样的?每步骤下都有哪些维度?

    (6)产品发展前景如何,产品目前处于什么阶段?

    (7)市场容量,市场变化趋势,技术基础是什么样的?

    (8)产品的易用性,功能完整性,用户体验等怎样?

    (9)如果做改进方案,添加些什么功能?优化哪些功能?优先级如何?

    1.产品定位


    作用和特点

    (1)产品定位是最重要的问题,产品定位决定了目标用户群体,决定了用户的使用场景和需求。

    (2)产品的定位决定了活动运营,推广,调研的群体。

    (3)产品的定位也包含公司内部对产品的战略地位,产品不同的战略定位也不同,如有的产品定位为盈利,有的产品定位为形成体验闭环。不同的战略地位,决定产品的着力点和重心也不同。

    (4)产品定位决定了产品功能的优先级,也是分析产品遇到问题时重要的决定依据。

    (5)产品定位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试错,市场变化,用户增加,习惯漂移,技术发展等原因而改变或增加。

    2.目标用户


    (1)必须根据产品定位确定目标用户,同时在分析时需要将不同的目标用户进行特点归类,方便满足不同的需求场景。

    (2)了解不同需求之后,还需要分析需求的目标用户。某个需求到底是谁满足谁的需求,是普通用户,还是专业用户的需求?这需要我们对以获取到的需求做进一步的分析。通常我们称目标用户为产品的关键涉众,从涉众利益的角度去分析,即用户需求外加商业目标,也可以进行反推,这样我们就能找到需求的服务对象。

    (3)用户划分:高端用户和低端用户,学生用户和白领用户,普通用户和高级用户。

    (人口统计学属性分类方法,虽然这个分类方法能够准确地获得分类数据,但是对于用户需求的考虑相对较少,划分后的用户群相对于茶农的定位精确度 较低。)

    在人口统计学属性划分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多维度用户特征研究方法。就是在考虑产品对用户的约束因素以及用户自身特征的因素后进行筛选,获得重要的 维度因素来划分用户。 一般来说,基本的特征包括用户年龄,性别,计算机使用背景,收入水平,用户对于该产品的使用经验和偏好,使用目的等因素。而产品对用户的约束因素包括形状的确定,颜色的不可更改性,按键的唯一性等。

    3.使用场景


    在某时间(when),某地点(where),周围出现了某些事物时(with what),特定类型的用户(who)萌发了某种欲望(desire),想通过某种手段(method)来满足欲望。

    (1)who

    使用场景还要分析是什么样的人有这样的需求,他有什么样的能力可以潜在地帮他满足需求。

    (2)desire

    注意某种需求背后往往还有更深层次地某种需求,前者只是后者的解决方案。不断一层一层分析需求可以帮助你了解用户到底想要什么。

    (3)method

    是用户现有的解决方案。把现有的解决方案清晰的描述出来可以帮助产品团队判断竞争对手是谁。只要目标需求一样,就是竞争对手。了解竞争对手,就可以更明确地知道这种用户需求是否存在,强度如何,我们地新方案有何优势,对方地实力怎么样。

    4.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由现状(源点),目的地,驱动力和阻力四个方面构成。

    (1)源点:企业的现状

    (2)目的地:未来的结果

    (3)驱动力:问题,某种场景或情况

    (4)阻力:成本多少?需要付出什么代价?

    注意:

    (1)我们需要了解的不是事实,而是用户对于这些方面的“认知”。这些认知可能不是客观事实,但是认知决定了他们的行为。

    (2)用户表现出“显性需求”,需要对源点和目的地进行认知,并且驱动力的强度要远大于阻力的强度。

    5.产品市场分析


    判断:

    (1)目前同类产品在市场上的状况,包括品牌,质量,价位,产品附加值等

    (2)目前同类产品市场竞争情况分析,主要评估目前的竞争水平和市场空间

    (3)产品的性价比,市场营销手段,产品综合优势和市场同类产品的对比

    结论:

    (1)产品在目前市场竞争环境下的生存空间

    (2)产品提升市场占有率的可能性及前景

    波特五力模型

    该模型以目前行业内部的竞争为核心,分析行业内部的情况,分析该行业上下游(购买者,供应者)的议价能力,观察是否能对其中的某些环节进行取代或减少其利润,随后分析潜在进入者,如行业闭环,类似产品,需求强相关产品,使用场景强相关产品等,若该行业处于初期或变革期,我们甚至可以寻找一个替代品,彻底进行颠覆。

    6.产品的易用性


    易用性: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觉得方便,能够得到赏心悦目的视觉感受和良好的使用体验。易用性是产品的一个基本自然属性,标志着最终产品的可用程度和成熟程度。

    (1)易见:指功能能够被发现,让用户可以一眼看到他想要的功能。需要我们统计分析用户的操作频率,把最常用的功能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也可以让用户自己设置操作界面(软件产品)

    (2)易学:产品功能学起来容易,上手快。(好的产品不需要帮助手册)需要产品设计师熟悉用户操作习惯,从界面提示,名称术语等方面下功夫。

    手册组织方式:一方面按功能模块,使用流程,根据产品的功能特点选择;另一方面是展现形式,提供截图,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一般需要提供提纲,索引和关键字搜查等查找功能。还可以提供即看即用,即支持用户在操作过程中直接调出该功能对应的帮助内容,让用户可以快速定位要查看的内容。

    (3)易操作:操作起来顺手,快捷。

    比较常用的评价标准:操作次数,操作距离和操作时间。

    尽量在一个页面完成一套功能操作,避免切换页面;提供默认的操作选项和数据,减少用户的输入次数;避免频繁的切换鼠标,键盘操作,等等。

    7.产品优化


    (1)需要优化什么

    糟糕的用户体验:

    (1)视觉负担 (2)需要分解布局 (3)需要区分内容层次

    (4)需要区分视觉元素 (5)需要努力定位目标信息

    (6)需要识别阅读起点 (7)需要经常变换视线

    (8)视觉流被干扰,打断,视觉排布不能够有效的对用户形成视觉先后的引导。

    (9)认知负担(难理解) (10)需要理解不熟悉的概念和模式,减少陌生词汇,概念。

    (11)需要理解冗长,生涩的文本内容。 (12)需要理解混乱的结构和布局

    (13)需要理解模棱两可的操作。 (14)需要猜测系统状态,行为,结果。

    (15)记忆负担 (16)需要记住对象的各种属性 (17)需要记住对象的关联

    (18)需要记住操作的命令、步骤、结果。 (19)需要记住以往的操作。

    (20)物理负担(让用户不得不做无用功)。 (21)需要长距离移动鼠标或滑动页面。

    (22)需要进行(多次)点击。 (23)需要多种操作组合。 (24)需要切换输入模式。

    (25)需要进出不同的页面/区域。 (26)需要长时间等待。给用户一个等待预期。

    (2)优化目标

    基于可用性的目标。

    易于识别/定位/阅读。

    易于理解/学习/记忆。

    易于操作。

    Jakob Nielsen的10条可用性准则:

    (1)通过有效的反馈信息提供显著的系统状态。

    (2)符合用户的真实世界。

    (3)用户自由控制权。

    (4)一致性和标准性。

    (5)预防出错。

    (6)识别而不是回忆。

    (7)灵活、便捷地使用。

    (8)美观、精简的设计。

    (9)协助用户认识、分析和改正错误。

    (9)帮助和说明。

    (10)基于产品的目标。

    (3)检查清单

    对架构、布局、内容和行为四个方面可进行如下对照检查,以便更好优化。

    (1)架构和导航:

        是否采用了用户熟悉或容易理解的结构?

        是否能识别当前在网站中的位置?

        是否能清晰表达页面之间的结构?对于页面层级较多的,要让用户清晰地知道,自       己在哪个位置,如何能去其他位置或回到此前位置。

        是否能快速回到首页/主要页面?

        链接名称与页面名称是否相对应?

        当前页面的结构和布局是否清晰?

    (2)布局和设计

        是否采用了用户熟悉的界面元素和控件?

        界面元素和控件的文字、位置、布局、分组、大小、颜色、形状等是否合理、容易       识别一致?

        界面元素/控件之间的关系是否表达正确?

        主要操作/阅读区域的视线是否流畅?

        其他文本(称谓、提示语、提供反馈)是否一致?

    (3)内容和可读性

        文字内容的交流对象是用户吗?

        语言是否简洁、易懂、礼貌?

        内容表达的含义是否一致?

        重要内容是否处于显著位置?

        是否在需要时提供必要的信息?

        是否有干扰视线和注意力的元素?页面是否重点突出,让用户能够快速将视线落到       关键区域?另外,对于不同的浏览器、不同的手机型号,可能会出现设计时的视觉       遮挡、显示不全等问题。

    (4)行为和互动

        是否告知、引导用户可以做什么?

        是否告知需要进行哪些步骤?让用户清晰地知道完成某项工作需要经历的步骤,否       则若步骤很多,用户会很容易产生厌烦心理。

        是否告知需要多少时间完成?

        是否告知第一步做什么?

        是否告知输入/操作限制?

        是否有必要的系统/用户行为反馈?

        是否允许必要的撤销操作?

        是否页面上所有操作都必须由用户完成?

        是否已将操作步骤、点击次数减至最少?

        是否所有跳转都是必需的(无法在当前页面呈现)?

    (4)确定优先级

    根据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问题的成本(时间,人力)来综合考虑问题的优先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产品经理面试笔记(4)之产品分析报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aax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