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方历史,源远流长
膏方历史大概要从汉唐时候说起。汉朝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到过 “大乌头煎”、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到过“苏子煎”,那时候的“煎”指的就是今天的“膏”。
膏本意是“脂肪”,后被引申为“润泽”。宋朝人大概觉得“膏”比“煎”用起来更准确也更直观,所以改了叫法。又或者随着膏方本身的不断发展,制作工艺的日趋复杂,让宋朝人觉得一个“煎”根本不能完整地概括它,所以改名为膏。在南宋《洪氏集验方》中明确记载的琼玉膏,就是至今都还在沿用的一种膏方。
明清时期,又是一个膏方大发展的时期。膏方迎来了自身成熟和完善的阶段,体现在膏方的命名更加正规,膏方的制作更加规范。膏方还广受清朝皇室的欢迎,有学者发现仅《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就记载了内服膏滋方近30首。
建国以后,各种膏方专著的出版一直在不断增加,1989年编订的《全国中成药产品集》总共收录了膏方152 首。现代的膏方一般由20味左右的中药组成,属于大方、复方的范畴,有服用时间较长的特点。
膏方发展,南北不同
近年来,在上海、江浙及广东等地,膏方可以说家喻户晓。尤其在上海,据统计,上海市近年来的膏方定制量大约在20万服。相比之下,北京市场则显得冷清了很多。
南方人和北方人对中医药的接受情况本身就不一样。不管是普通的中医院,还是大型的中医院,南方的门诊量都比北方高。膏方是中医的一种方剂,因而肯定也会呈现出这种差别。
西苑医院是北京市响当当的中医特色医院,据该院的一名主任介绍,“很多老年市民打电话来咨询膏方是不是纳入了医保和报销的范围,但因为不能报销选择放弃的也不少。现在医院专门为膏方咨询而开设的三部电话每天都打爆了,这同时也说明,膏方在北京有很大的潜在市场。”
辨证开方,一人一膏
“目前提高市民对膏方的认知度是最为重要的。因为现在有这个需求的市民大多还是很盲目的,而盲目吃膏方比不吃膏方实际上更可怕。比如阿胶和大枣都可以入方,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入有阿胶或大枣的膏方。虽说这两种食材都很滋补也很平和,但是湿热重的人是不宜吃的。”西苑医院李姓主任介绍。
她同时指出,中医所讲的辨证施治就是“没有一个方子可以包治百病,没有一个方子是谁都可以吃”。中医开出的方子里不管加入了几种药,都是针对患者体质而开的。如果给阳虚的病人开出滋阴的药,就会加重患者的病情。既然选择膏方进补,方子是最重要的环节。正规医院里都是由有开方资质的老中医来开,一定是本着“一人一膏”的原则。
许多人认为膏方可以一方多人服用,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体质特征,如果不辨证施补,可能还会造成副作用,使病情加重,因此,必须通过分辨体质,对症下药。
亿万人群,分为九种体质: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要想准确知道自己所属的体质,最好还是去正规医院,让专家为您把脉,开具适合自己的膏方,从而辨体施补。
制作工艺,每方不同
制作膏方的工艺是十分复杂的。一料膏方经过“精选药材、浸泡药材、煎熬滤汁、单独加工细料和收膏”工序,加上火候的掌握,时间的控制,每一步都不能有半点闪失。
在广东,膏方甚为受百姓欢迎。广东的膏方制作相当讲究,要按照传统工艺,用紫铜锅反复浸泡、煎煮、浓缩、收膏,每一步都有讲究,做得不对,就会影响到药效和口感。
医院里加工膏方的药师都经过专门的培训。有些药辛香味比较浓,就不能开着盖子煎,这样药物作用就减小了。一付方子里,哪种药应该先煎,哪种药应该后熬,都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的,并不是把药放在一起熬出膏来就可以。
应呼吁标准尽快出台
根据《上海中药行业定制膏方加工管理办法》这一标准,上海市的膏方定制加工单位在制作场地、环境设备、工艺规程、质量检测和管理制度上都有了保证。特别是在制作工艺上,按照标准要求,药料应用8至10倍量清水完全浸没浸泡,浸泡时间不少于6小时,并严格监控配料、煎煮温度、煎煮时间、水量倍数、回收贵细药材药渣等。所有的膏方从业人员都要持证上岗,经过定制膏方上岗培训。
北京市严格限定了膏方行业的准入门槛。总共确定了9家中医药膏方服务定点单位。其中“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这5家三甲医院可提供膏方处方和加工服务,而“北京同仁堂参茸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鹤年堂养元健康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金象复兴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百姓阳光大药房有限公司”这4家知名医药公司可提供膏方加工服务。
据了解,膏方行业的国家标准现在尚未出台,北京市的标准正在制定之中。有业内人士分析,未来北京的膏方市场仅这九家服务单位,其数量是远远不够的,膏方标准的尽快出台有可能意味着准入政策上逐步放宽。目前的这种门槛实际上是在大多数北京市民对膏方认识不足的前提下对膏方市场的一种保护措施,防止缺乏资质的医疗单位胡乱开方、随意制药。
需加大投入适应需求
“同仁堂白领膏方节”每年都要在上海举办一次。三百多年历史的北京同仁堂曾经作为皇帝的御医药铺,如今成为白领养生滋补的热门场所。“白领膏方节”期间,浦东浦西两家同仁堂上海药店内,开设冬令进补的咨询服务,有资深中医专家现场坐堂把脉、开方。
北京则从2010年起就启动了一年一度的“北京市膏方节”,进行膏方熬制、成品展览等膏方普及活动,并安排专家现场咨询、讲座。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普及和宣传膏方,也就是普及和宣传中医药养生知识,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
目前南方的一些医院因无法满足膏方的季节性需求,已经把加工环节转移到外面,也就是异地加工,来缓解供不应求的局面。也有些医院,在逐步加大对膏方生产的投入力度,以适应不断增长的膏方市场的需求:一方面是增加原有的设备量,另一方面是加大对医生和制作人员的培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预防为主和治未病是中医的强项和优势。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膏方市场肯定也会越来越大,如何加大投入适应市场,才是膏方市场蓬勃发展需要真正面对的一大现实问题。
睿汐
作者:睿汐,资深媒体人,国医时代创始人,医生品牌策划专家,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健康与公共传播分会秘书长、国医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总编。从事医药类行业媒体十余年,创办了国内首本打造中国医学人文卓越传媒的《国医》杂志,采访国内诸多知名三甲医院院长、国医大师、著名中医名家等,发表文章200多万字,推出诸多有影响的作品,被业界赋予“中国当代医药界张爱玲”的美誉。已出版书籍《守望——基层医生的生存世界》,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一部关于基层医生的人文纪实类书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