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是人类繁衍后后代,延续社会的唯一途径,所以中医学对不孕症的认识由来己久,论述颇丰,在许多传统文献中都列有”求嗣”,”种子”,”𠻸育”等篇章,对此详加论述。
正式提出不孕病名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籍《黄帝内经》。在《素问.骨空论》中记载:,“督脉生病,其女子不孕”。此后,历代医家又有不同的称谓,如《山海经》,《神农本草经》,《脉经》等称其为“无子”,《千金要方》称其为”全不产”,”绝嗣”,”断绪”等,《诸病源侯论》称其为”无儿”,《妇人良方》称其为”绝产”等。
古人已经认识到发生不孕不单单是女方原因,与夫妻双方都有关。如《诸病源侯论.妇人杂病诸候》中就提出.“妇人无子者,其事有三。.,.,.三者夫病妇疹,皆使无子。”《千金要方,求子论》亦称:”凡人无子,当为夫妻俱有五劳七伤,虚嬴百疾所致,故有绝嗣之患。”即男女双方若因禀赋不足,或劳伤过度,或其他疾病影响,使生育能力下降,都可能引起女方不孕。
对于女性不孕的原因,可分为两方面因素,一属先天性生殖器官异常或畸形。如真假两性人(阴阳人),还有”五不女”中的螺,纹,鼓,角等,这些都不是应用药物所能治疗的,二属后天病理变化,主要由禀赋不足,房劳过度,七情所伤,生活失调,感受六淫之邪等原因,致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胞脉。胞络失养或闭塞,不能摄精成孕。其病机主要表现为肾虚,肝郁,痰湿,瘀血,血虚等方面,《石室秘录,子嗣沦》较全面地总结概括了妇人不孕的主要机理:”女子不能生子,有十病。————胞胎冷也,一脾胃寒也,一带脉急也,一肝气郁也,一痰气盛也,一相火旺也,一肾水衰也,一任督脉也,一膀胱气化不行也,一气血虚而不能摄也”。
不孕症的辩证主要依据月经的变化,带下病的轻重程度,其次是全身症状以及舌脉,进行综合分析,明确脏腑,气血,寒热,虚实。除此之外,婚后久不受孕是其主要证候。肾主藏精。主生殖,为天癸之源,冲任之本,胞脉系于肾,经水出诸肾,所以肾虚,冲住失调是不孕症的中心证候特证,是最主要证候,临床可见月经迟发,后期量少,甚者月经停闭,腰酸膝软,头晕目眩,小腹冷,精神疲倦,白带量多,小便清长,频数,四肢不温,或五心烦热,耳呜,皮肤不润等。妇人以血为本,肝藏血,主疏泄,故肝为女子之先天,肝郁不舒则气滞血瘀,因此肝郁证候仅次于肾虚,临床可见月经先后不定期,经前乳房胀痛,胸肋不舒,小腹胀痛。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善太息,或月经后期,量或多或少,色紫黑有血块,少腹疼痛拒按等症。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肾虚不能温煦脾土或肝郁克伐脾土,均可导致脾虚,因而脾虚证候亦是不孕症中的多见之证,脾虚,一则生化不足,气血虚弱,症可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淡,或量多质稀,甚则闭经,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心悸短气,神疲乏力,失眠健忘等。二则水湿不运,带下量多,色自质黏无臭,头晕心悸,恶心,面色咣白等。
不孕症的病性有寒,热,虚,实之不同。虚证主要以肾虚,脾虚,血虚为主。肾虚有先天性肾虚和后天肾虚。先天肾虚是因禀赋不足,多见月经迟发。甚或年逾18周岁,仍天癸未充,月经未潮,或潮后月经稀发,量少,第二性征发育不良,幼稚型子宫或子宫发肓不良(不全)。后天肾虚多由房室不节,耗伤肾精,或大病久病之后,五脏虚损,穷必及肾,或多次流产,重伤肾气,冲任及胞宫。脾虚多由素体虚弱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血虚则多由各种原因的失血过多,或由于脾虚生化不足而致。一般来说。脾虚,血虚者病情较轻,实证主要有痰湿,血瘀,二者既是致病原因,也是病理产物。痰湿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湿邪内停,聚而为痰。实为本虚标实之证。血瘀多因情志所伤或经期,产后外邪乘人,致气机不畅,气滞血瘀,病多顽固,病情复杂,瘀血阻滞胞脉可致不孕,瘀阻日久,可成癥瘕,阻碍胚胎着床发育,也可致不孕。
《证治准绳,求子论》日:“医之上工,因人无子,语男则主于精。语女则主于血,著论立方,男以补肾为要,女以调经为先,而又参之以补气行气之说,察其脉络,究其盈亏,审而治之。”《妇人秘料,种子章》亦曰”女人无子,多因经候不调,药饵之辅,尤不可缓。若不调其经侯。而与之合,徒用力于无用之地,此调经为女人种子紧要也”。由此可见,”调经种子”是治疗不孕症的一个重要法则。因月经不调是不孕的一个主要表现,是多种病因导致冲任失调的明证,所以妇人不孕应首重调经,经调病除,胎孕可成。
在貝体治法方面,由于不孕的原因比较复杂,病情有寒热虚实之不同,因此本着”治病求本”,”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之原则,虚证多采用补益肾气,填精养血,调补冲任等治法,实证多釆用舒肝理气,活血化瘀,祛湿化痰等治法。
在治疗手段上,除内服药外,还有外治法,如坐药,(即阴道内用药),中药穴位外敷法,中药宫腔内注入法,中药保留灌肠法以及针炙法等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