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之前,提醒自己,好好说人话。不要咬文嚼字。写给自己看的,目的就是表达自己,就是锻炼自己说真话的习惯。
清晨醒来,头脑还不清醒,有些昏沉。书和文章都读不进去。
想起有一节父母大讲堂的课还没听,就打开来听。
段琪老师今天的课,跟以前一样精彩。这样的课真的很让很喜欢,就像老朋友很你聊家常。很随意,但又把道理给你讲清楚了。一点都不学究不死板不摆谱,有种天然的亲和力。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也应该很受欢迎吧。
这是有关疫情下的教育的系列课。开看,这个特殊的时期,什么话题都离开不疫情了。
不说废话!
但是,我发现一个让我感到困惑的现象,段老师的课当然很好,听得时候觉得分析太准确了太到位了,我家孩子就是这样的,这就是我面临的问题啊,真是说到心坎里去了,这正是我需要的智慧啊……段老师真是太好了,能把这么好的教育知识免费分享给我们,会升腾起对他的很多感激、崇拜之情。下决心听完时候好好整理反思,争取多听几遍,改掉之前的错误观念和行为。可是,听完之后,想回忆一下,这节课都讲了什么?发现能想起来的点很少。当时觉得醍醐灌顶的东西是什么来?老师是怎么说的来,具体很快就忘记了。
比如今天,当时听的时候就觉得说的特别好,我要照着做。可是想整理出个思路来,又傻眼了。
不知道是年龄大了,记忆不行了。还是听课的方法不对。只拿两个耳朵听,不及时记录,可能是不行的。
或者说,老师这种拉家常是的讲课方式,本身就存在缺点,松散,凌乱,抓不住重点。给课后整理带来难度。很考验听课人的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也算是一种锻炼吧。
今天讲到一个关键词,不确定性。关于这个词,前几天还看到一句带给我短暂思考的话,人对不确定性是无能为力的。今天老师讲到的内容,似乎也有这层意思。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个人习惯了听到楼上两只鞋子都掉下地板时,发出的哐当一声响,才能安心的睡去。有一次,一只鞋子想过之后,另一声却迟迟不响,结果这个人一整夜都没有睡着,一直都在等。
疫情在家,其实大家都在等一个时刻,什么时候能够上学,上班,什么时候能够像以前一样生活。但是,这是一个不确定的时刻,可能很快也可能遥遥无期。这种不确定性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是会产出很大影响的。但是大多数并没有认识到。心绪不宁,烦躁不安,易爆易怒,或者无所事事,一天到晚除了吃睡玩手机,该干是正经事都没干,在看不到未来的日子里,似乎对任何事都没兴致。哪怕想看的书不下一百本,需要干的工作有很多,都不能从眼前的,另自己很糟糕的焦灼状态中走出来?
你可能以为,是在家闷的,是因为这场糟糕的灾难,让人失去了可以正常做事的可能性。其实真正的根源是不确定性。就算不是疫情,面对其他不确定性,同样会影响人的心理状态。老师举了一个例子。某一个大学做过的一个实验。考试之后,在大家都不知道考试结果的情况下,给同学们一次免费做游轮出去玩的机会,结果拒绝的占40%,多数同学的理由是,结果没出来,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考过,这个时候没有心思出去玩。同样的实验,让成绩已经出来的同学选,结果没有一个人拒绝。不论考过还是没考过的,都选择去旅游。因为,没考过的可以借此散散心,释放一下苦闷的心情,考过的整好给自己一个狂欢的理由。
看,这就是不确定性也确定性带再人的不同行为选择。
所以,不要这当下这个非常不确定,又非常令人不安的时候,给自己过多压力和要求。更不能指责孩子,为什么一直到晚局指导玩手机,为什么就不能好好看书,学习,做作业。将心比心,作为成年人,你比孩子更自律 ,更知道不断充电的重要定,知道有很多免费学习的王者打开就可以源源不断的学到很多知识,但是,你做到了吗?
段老师还提到一个词:自我效能。很多人可能有这种的感觉,每天什么都不做,也不想做,对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宁愿躺在床上发呆也不主动找点事情做。这就是自我效能感低的表现。有些父母自己这样,却要求孩子精神起来,不要只沉浸在手机里。老师问了一句,你让孩子放下手机,你想让他干嘛?你可能会说,可干的事有很多啊,读书,学习。可是在这种一种充满不确定性的焦灼状态之中,你都做不到静下来读书,孩子怎么可能就比大人更有觉悟呢。这句好比要求孩子放下好吃的面包去肯一块难吃的馒头。并且,你跟孩子之间没有建立很好 的链接,孩子从你那里得不到能力或者引导。这个问题有可以归结到亲子之间的交流沟通问题上。
对这个问题,老师提出一些方法论的知道,动起来。主动找事情做,一定要很具体,比如跳几下声,洗几件衣服。也可以跟孩子一起做游戏,打扑克,跳舞,下围棋等等。孩子愿意跟你互动胜过手机,孩子才会主动放下手机。注意:改变状态的是人,是关系。这就是关系的重要性。
那天读到小羊的一片文章,提到自己在这段时间,想读的书不下百本,但真正读下来的只有一本。精力不能集中,看不到十分钟就放下来。只至于怀疑自己是不是究竟是因为忙没有时间读书还是自己已经变成了一个不爱读书的人。以前身体喧闹,但中能忙中偷闲,安宁的读完一根树,现在是身体安宁,脑子喧闹。我在这次听课中找到了答案。如果你之前在看手机,刷抖音,看视频。大脑工作的节凑很浅很快,并且是被动接受,不需要深入动脑思考。如果这个时候 你想看书,手气是看点有深度的,专业的书籍,会发现根本看不下去。因为大脑的节凑和模式不能一下子切换过来。所以句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看不进去的现象。这个时候需要有一个过渡,不要放下手机立即看书,先放松一下,走动走动,看看远方,舒展下身体,听一轻柔舒缓的音乐或者轻松一点的书,让大脑从短平快的兴奋状态中调整过来,有了这种准备,再看书就能深入进去了。
这一点对我帮助很大,也解释了以前很多时候总不能静下来思考的困惑。可以运动在之后的工作和教育孩子当中。让孩子的大脑有个切换的过渡调整,这样就担心总是进入不了状态的问题了。
段琪老师的课,总不会让我失望。在教育孩子,是门大学问,段老师总能找出问题并提出对策,感谢有这样的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