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制定分年龄家务计划
一旦你注意到孩子想要帮忙的渴望,就应开始为他制定适合其年龄的家务计划,随着孩子不断长大,由简单到复杂。
很多父母对于孩子做家务的能力的期待值过低,然而即便是很幼小的孩子也会让你大吃一惊!
所以,大胆地不断给予他们新的任务和更高难度的挑战,在努力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他们将不断增强对自己能力的了解,这将极大帮助孩子树立在这个世界上独立生活的自信心。
第二,用巧妙的语言勾起孩子的兴趣
去年,美国儿童心理研究领域的权威杂志《儿童发展》发布了一项针对3-6岁孩子的研究成果。
研究员发现:感谢孩子“成为一个小帮手”比直接命令孩子去帮助别人,更能显著提升他们帮忙的意愿。这是因为,孩子们希望获得能让他们得到称赞的身份,比如被认为是一个“乐于助人且有能力帮助他人的好孩子”。
第三,把家务列入孩子的日程表
把做家务放进孩子每天的日程表里,比如紧跟在钢琴练习和足球练习,保持恒定性,让它变成一种习惯。
第四,像玩游戏那样做家务
行为科学家已经证明了“游戏化”在我们生活中的影响力。研究员发现,把日常任务(比如运动、学习、工作等)转化为游戏式的体验后,能够极大地提高效率和驱动力。
你可以像游戏那样在家务中给孩子设定闯关环节,开始很简单,每完成一个任务,便上升一个级别,然后面临更高难度的新任务,比如从让孩子叠衣服、到赢得使用洗衣机的权利。
第五,不吝表扬,不给奖励
心理学上把驱动分为内在驱动和外在驱动。
内在驱动来源于你真正想做某件事的意愿,因为你很享受做这件事的过程,对它感兴趣,或者认为它值得去做。
而外在驱动则来源于某些人或金钱利益的驱使。外部驱动的问题在于,你的满足感是与外部刺激相关联的。因此,如果没有奖励,就再也没有行动的动力了。
研究显示,外在的奖励实际上会降低内在驱动力。关于做家务,心理学家认为,给孩子劳务费会减少孩子想要帮助他人的内在驱动力,把“无私地帮助他人”转变成了一项商业交易。
无论孩子的表现怎样,对他付出的努力给予坚决的表扬。即使孩子真的把事情搞砸,与其责备他的无能,不如肯定他的努力,鼓励他的进步。
第六,选择正确的任务形式,让孩子明白做家务的真正意义
为了建立亲社会的行为,比如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同理心,家务应该轮流,并且聚焦在照顾家庭上(比如打扫客厅,为每个人做早餐),而不是照顾自己(打扫自己的卧室,或给自己做早餐)。
由此,让孩子理解到“做家务”是体现家庭责任以及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关爱的一种方式。
第七,为“做家务”这件事营造积极的家庭舆论
不要把家务和惩罚联系在一起,这样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注意用积极或至少中立的态度来谈论做家务这件事,如果你老是抱怨做家务,你的孩子当然更不愿意干。如果你表现出一种乐在其中的姿态,孩子自然也会以积极的角度看待这件事。
网友评论